福州新闻网
  
  
  

五旬依姆颅内动脉瘤“爆炸” 专家精准“拆弹”

2015-08-28 09:24:05  来源:东南快报
  

  3D打印精确复制大脑

  术前摸清动脉瘤、血管分布

  康德智教授说,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血管结构和神经结构非常复杂。由于微创手术的切口不能太大,通过锁孔手术夹闭分布在颅脑内不同位置的动脉瘤,这就好比医生要穿越一个深井“拆弹”,而井内遍布神经和血管构筑的红外线网。

  这时医生就要像“庖丁解牛”一样,从正常脑部解剖结构的间隙中寻找最佳的手术路径,精准找到动脉瘤的同时要避免另外的脑部损伤。

  那么,医生要如何精准“拆弹”?此次,康教授领衔的神经外科团队利用李依姆的头颅CTA数据进行电脑软件三维图像重建,再将重建后的图像数据导入3D打印机内,采用软硬程度不同的材质制作包括颅骨、血管、动脉瘤的高仿真模型。

  昨日,东南快报记者见到了李依姆的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透明树脂制成的坚硬颅骨,与真人血管特性接近的软性树脂材料制成的粉红动脉及黄色的动脉瘤,一目了然。

  康教授说,这是1:1等比例打印的模型,可以清晰地呈现颅骨、大脑中主要动脉及不同部位动脉瘤等结构,对动脉瘤及其周围复杂结构实现精确复制。

  原本术前医生要在大脑中对病人的颅脑进行空间构象,但高仿真模型的存在增强了现实感。医生在手术前就可以在模型上使用动脉瘤夹进行模拟上夹。术前便可从大小不一的数百种动脉夹中,确定病人需要使用动脉瘤夹的型号,同时术中还可以应用模型进行对照,提高手术的精确度。

  “此外,模型还可以用于临床教学、手术训练、术前谈话以及动脉瘤形态学研究等方面。”康教授,3D打印模型的高仿真性能够满足个体化、精准化医疗的需求。

  据悉,自2014年10月份起,康德智教授带领的附一医院神经外科医学团队就利用3D打印技术来创新诊治动脉瘤,当时在国内尚无同类技术应用的先例。目前,该院已经成功开展了十余例应用3D打印颅内动脉瘤模型指导脑动脉瘤外科手术。

  健康贴士

  不明原因头痛得重视

  “一旦发现颅内动脉瘤,不能等到‘爆炸’再治疗,而要早期手术治疗。”康教授建议,对这种疾病还是要以预防为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脑动脉瘤高危人群最好要进行体检筛查。可以做个CTA检查,这项检查基本上能排除有无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排便、咳嗽等诱因下会突然起病,绝大部分患者往往在动脉瘤破裂后才到医院就诊。

  因此,康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复视、眼球上后部的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