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泉州一大姐突感剧烈头疼 原来是脑内长4个动脉瘤

2015-08-28 08:19:49  来源:海峡都市报
  

  脑内存4“弹”大姐命悬一线

  最近,50多岁的泉州李大姐(化名)突感剧烈头疼,家人将她送入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检查,发现李大姐脑内的血管瘤破了,造成了脑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一细查,李大姐脑中居然有4个大小不一的动脉瘤,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绿豆。

  “脑部动脉瘤,1个就很要命,她还长了4个。”医院常务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康德智教授说,4个动脉瘤长在4条不同的脑血管上,最大的“花生米”最危险,长在基底动脉顶端,紧贴主管意识、呼吸、心跳的脑干,一旦这颗动脉瘤破裂,顷刻间就会威胁生命。

  动脉瘤其实并非常说的“肿瘤”,而是一种血管瘤,是在强大的血流冲击下,血管上鼓起一个“血包”,血管壁极薄,容易破裂,被称为“不定时炸弹”。脑部的血管瘤不仅有大出血的危险,还有压迫神经的危害,更为棘手。

  “这可是脑袋里的‘炸弹’,必须‘拆弹’!”康德智说。

  模型与脑袋1:1拆弹能预演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血管、神经结构都非常复杂。开颅“拆弹”,医生需穿越“深井”作业,医生要有“庖丁解牛”的功夫,熟悉每一处血管和神经,避开它们后直捣动脉瘤(血管瘤的一种)。

  3D打印能为此帮大忙。康教授说,在对病人脑内进行扫描后,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再用3D打印机制出与病人脑袋1:1的高仿真模型,以供医生设计手术方案。这种模型以硬树脂为材料,外表透明;里面粉色的条状物是血管;血管上透明的果冻状物,就是动脉瘤;后两者由软树脂打印,十分逼真。整个模型的各部分是一次成型,重建和打印过程耗时约20小时。

  康教授说,“过去,我们设计手术方案,全靠在脑海里过一遍。3D模型更加直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手术入路,在颅骨上选择距离动脉瘤最近、损伤最小的开口;还能看出,进入颅内后,我们如何避开重要结构;找到血管瘤后,我们用什么动脉瘤夹来夹闭它;这些都可以反复讨论、比划。要知道,光动脉瘤夹就有几百种,过去需要在术中一一匹配,现在术前就能找到最合适的,节省了不少手术时间。这样的手术,更安全,风险和费用都更低。”

  有了3D打印出的模型,康教授带领团队,为李大姐动了2次手术:第一次,从右侧头颅上打两个直径2.5至3厘米的骨窗“拆弹”,夹闭了脑中的3个动脉瘤;17天后,右侧头颅再打了一个直径3厘米的骨窗,拆掉脑中最后一颗“炸弹”。

  目前,李大姐已经康复出院。

【责任编辑:伊宁倩】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