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生命线——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车辆行驶在“二十四道拐” 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二十四道拐 这是二战研究史上一个长达60多年的误会——有一段堪称“抗战生命线咽喉”的著名公路,其形象早已随新闻照片蜚声世界,却几乎无人知道其具体位置,多年一直被误认为在云南乃至境外,这就是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
数十年来,一提起“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人们就会想起一张著名照片:一条险峻山道,沿着陡峭大山蜿蜒而下,连转24道急弯,一辆辆货车满载援华物资在上面奔驰,情景十分震撼。
照片是1943年美国随军记者拍摄的,图上的公路,就是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经滇缅公路运来的援华物资,必须经过这里才能到达重庆。
因为它险峻陡峭,运输十分艰难,美国盟军专门进行了改造,派遣工兵营,会同当地民工拓宽路面,加固路基,修筑挡土墙等设施,保障了重要物资源源不断送到抗战前线。
“‘二十四道拐’的出名不是偶然。”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说,它的独特形状,最好地代表了抗战的艰辛、中美盟军的团结,于是它几乎成了滇缅公路的标识以及中美盟军团结抗战的象征。
然而误读由此发生:“二十四道拐”究竟在哪里、是不是真的位于滇缅公路上,却长期没人弄得清楚。
数十年来,外界都认为“二十四道拐”位于滇缅公路上。记者翻开当年的许多报刊、资料,都表示“二十四道拐”属于滇缅公路,在云南甚至是印度、缅甸境内。
而真正的“二十四道拐”不属于滇缅公路,而是静静沉睡在滇缅公路延伸到大后方的滇黔公路上,在贵州晴隆县的山谷里被遗忘数十年。
“县城里,三岁娃娃都知道它;全世界,各路专家学者、游客粉丝都在苦苦寻找它。”生长在晴隆县的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陈亚林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晴隆人自己也不了解“二十四道拐”的意义。“20年前,晴隆当地人说起‘二十四道拐’,都当成是家乡位置偏、交通不便利的象征。”国家行政学院院刊室原副主任郝春和回忆说。他1996年曾到晴隆考察扶贫,走过这段路。
郝春和告诉记者:“那时,晴隆县虽然已经把它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当地太贫困,不少群众吃不饱饭,地方主要任务是脱贫,顾不上‘二十四道拐’的开发、宣传。”
这场误读直到21世纪才逐渐廓清。2002年,二战史专家戈叔亚多年调查后得出结论: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照片拍摄地点不在云南和境外,而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
“戈叔亚爬到‘二十四道拐’对面的山顶,拍了一张照片,和半个世纪前美军记者拍摄的一模一样。谜团这才解开。”陈亚林说。
消息公布,震动了学界,寻访者络绎而来。“有专家、记者、游客,还有重访故地的美军老兵,甚至每天来好几拨人。”晴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刚告诉记者。
看着一个个满脸敬慕的外地来访者,“二十四道拐”附近居民惊讶不已:小县城出大宝贝了,原来自家边上的山路这么出名。
25日,重走滇缅公路的新华社记者重访“二十四道拐”。在对面山巅眺望,著名的连续S形急弯十分清晰,和70多年前的照片几乎一样。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直到夕阳西下。
目前“二十四道拐”仍然通车,还是当年的弹石路面,两旁树木参天,十分幽静。一些抗战遗迹尚有留存。在第十一道拐处,有一处挡土墙保存完好,这是美军工兵参与修筑的,使用当时被称为“洋石灰”的美国水泥,当地人叫它“美军墙”。不远处还有美军修理厂遗址。
记者采访获悉,今后,“二十四道拐”附近将不再是荒凉山谷,一个全新的“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公园”正在规划中。陈刚表示,遗址公园内将建起新的抗战博物馆、观景台和人行天梯,方便人们缅怀历史、参观游览。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国家公布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2015-08-25 15:38:04)
- 习近平9月2日将为抗战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纪念章(2015-08-25 15:37:33)
- 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3000余演职员参加 全面展示中国14年抗战历程(2015-08-25 12:20:36)
- 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大阅兵 9月2日为抗战老兵等颁发纪念章(2015-08-25 12:13:32)
- 国民党将领后裔:共撰抗战史连接两岸情感与历史(2015-08-25 09:06:45)
- “灯塔”延安:挺起中华民族全民抗战不屈的脊梁(2015-08-25 08:54:37)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