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七夕节,到底在过什么?

2015-08-19 15:26:39  来源:学习经典
  

  所以最美的乡村画面,就是宋代翁卷《乡村四月》诗里说的: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春回大地、绿满人间的时节,乡村四月人人都在忙碌农事,女子“蚕桑”,男子“插田”。

  这种农忙的脚步,恰恰是绘制“盛世无饥馁”的画笔。一方面,男耕女织,确保了社会未来的衣食无忧;另一方面,能正常务农,也说明了社会当下的稳定和谐。

  所以对女子“乞巧”的提倡,是农业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

  女子乞巧,第二,因为这是女性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

  对于劳动妇女来讲,从事蚕桑纺织,代表着女子劳动力的贡献,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不需要用劳动去换取生活的贵族女性来讲,社会对她们“女织”的要求也并未放松。

  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要求她是“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作为官宦之女杜丽娘,闺中功课首先是“刺绣”,其次才是“诗书”。

  贵族女性虽然无需靠纺织刺绣维持家计,但是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提倡的妇德要求,不能脱离整体社会对于“男耕女织”的秩序维护。因此,她们“乞巧”,不是乞求劳动成果的达标,而是乞求妇德要求的高分。

  再如《孔雀东南飞》里描写的刘兰芝,诗书礼乐样样精通,显然出自高门大户,但是也必须熟练掌握“女织”技艺。诗中她的自叙就是: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是先通“织素”、“裁衣”,才学“箜篌”、“诗书”,可见针织女红才是女性基本技能。所以现在很多穿越文里幻想女主角穿越到古代,不会女红、不摸针线还能引以为傲、沾沾自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代表着一个个体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挑战和破坏。

  而刘兰芝出嫁之后,婆婆也是用整日织布来苛待她。可见,女孩子“乞巧”,出于这是无论任何阶层女性、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要求。

  女子“乞巧”心愿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家庭有所保障的生活质量。正如前文所说,男耕女织的劳作画面,在农耕社会中,是一种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象征,只要男女各自勤勤恳恳,就有希望耕耘收获、奔向富足。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幸福。

  因此,黄梅戏《天仙配》里演绎的董永和七仙女,最著名唱段就是夫妻二人洋溢着幸福笑容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由于,只要一个家庭能够安稳进行着劳动付出、只要他们获得了踏实耕织的机会,就有辛勤过后收获幸福的奔头。

  而在一个平实家庭走向富足的过程中,女性是否具备优异的劳动能力,能纺织耕种也好、能操持家务也好,都极为重要。

  所以女子在七夕节的“乞巧”,是通过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进而企盼自己对于社会要求的达标、祈祷未来家庭的安定富足。

【责任编辑:陈玲云】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