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解内涝难题 献治水良方

专家学者建言如何全面提升省会防洪排涝能力

2015-08-14 07:10:30  来源:福州日报
  

  建专门信息平台,在易涝点设标志……

  专家支招城区防洪排涝

专家学者建言如何全面提升省会防洪排涝能力

  福州新闻网8月1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笑雪 马丽清 文/摄)在昨日的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工作座谈会上,中央、省、市各级水利和规划专家,共同为福州如何防洪排涝把脉支招。

  陈秉钊:由“排”到“蓄” 建设生态海绵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学部委员、福建省经济学会顾问

  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从以“排”为主,转到以“蓄”为主。由“排”到“蓄”,是从重视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通过源头的水量与水质的控制,达到源头控制、水质净化和雨水回用的目的。“排”与“蓄”犹如中西医,两者要结合。“排”只是应急措施,治标;“蓄”见效虽慢,但是治本之策。建议建设生态洼地、蓄水池、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等,减轻水的灾害,将水蓄起来。福州城区内河如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既能蓄又能排,将会大大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谢映霞:建立防洪排涝信息平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应加强城市应急洪涝预案编制,采取强有力应急措施,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和能力,包括加强预警预报、合理调度、应急抢险救助等。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包括管网、河道和泵站建设等。加强防洪排涝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对降雨的监测、内江内河水位监测、积水点监测,采集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平台,为科学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张兵:将防洪排涝建设与生态修复结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博士

  提高防洪排涝能力,要同福州山水格局的保护,以及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景观、水文化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一是要高度重视所有河流水系的保护,管理好蓝线、绿线,塑造好蓝绿空间特色,保持血脉的畅通;二是要用一种疏导的方式,研究符合福州城市发展特点和能力的防洪排涝系统;三是将基础设施的工程改造提升同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公共环境品质改善结合起来,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合作。

【责任编辑:黄新锦】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