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新华社谈“京剧演员炫点翠头饰”:翠鸟不会绝种

2015-04-25 08:36:17  来源:新华社
  

  尽管现在无从考证古代匠人制做点翠饰物的羽毛取自哪种翠鸟,但以就地取材更利于节省成本角度分析,取自普通翠鸟的可能性最大。而经过两千余年使用,普通翠鸟依然保持了较大种群分布。足以说明从翠鸟身上取羽用于制做针对少数高端消费者的做法不会给普通翠鸟带来灾种之灭。

  而民国以降,随着人们审美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中逐渐不再使用点翠饰物。在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中,点翠头面也是一种顶级饰物,价格昂贵。旧时艺人的行头均由自己购置,完全市场化的演出模式下,艺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舞台效果吸引更多观众,往往不惜重金购置行头。艺人的收入水平和艺术水准呈正相关。有时为了在同行中“拔份儿”,购买多套不同款式、花样的行头也是常见的。因此,旦角演员能否置得起一套点翠头面往往成为行内人判断其艺术水准的一个标准。而那些收入不高、路份较低的演员则退而求其次使用点绸头面。尽管其中有攀比的成份,但这种攀比并非全是糟粕,因为它客观上推动了整体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艺人对观众的尊重。

  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都是师傅带徒弟,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口传好理解,心授则是师徒间一种心灵和情感层面的默契。无论哪个艺术行当的大家,一辈子未必教得出一个得意的弟子,所以遇到钟意的传人,往往赠以信物,寓意其将自己流派的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侯宝林先生在收取关门弟子师胜杰时,曾当场摘下一枚佩带了几十年的钻戒相赠;裘盛戎先生晚年病重时,将自己珍爱一生的几件蟒袍赠送给爱徒方荣翔;梅兰芳先生为扶持姊妹艺术,就曾将自己使用多年的点翠头面赠送给地方戏曲表演名家……这种师徒间、同行间信物的馈赠在中国传统艺术和技术传承发展中不胜枚举。

  此外,从观众审美的层次来看,以京剧为例,一个观众喜爱京剧必是从某个唱段开始,而后折子戏,而后看整出戏,再后专注于某个流派。当他的目光锁定某个演员后,接下来的一切与当代人追星便别无二致了,除了欣赏她的艺术外,必定会认真研究她的穿着打扮、喜怒哀乐、绯闻八卦。

  无疑,这些信物都凝聚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精萃和魂魄。京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弘扬重在“守旧”。这绝不是仅靠几个唱段、几出戏、一批演员就能完成的面子活儿。失却了文化的里子,没有行里行外对京剧内在文化、历史传统的珍视与挖掘,京剧最终逃不出“失魂落魄”的结局。

  最后再来说说为做点翠头面为何非要活生生地拔毛。一位梨园行的老先生曾跟我谈起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先生的表演艺术。他说叶先生有很多绝活儿,最绝的当属翎子功。在《群英会》中,叶先生扮演的周瑜下令打黄盖,诸葛亮洞若观火不为所动,他极度震惊、大为光火,头上的翎子唰一下直立起来,尾梢儿不停抖动——“什么叫怒发冲冠?一下子让叶先生演活了!”

  老先生说,要让翎子竖起来,光靠练是不行的,选用的翎子必须得从活雉鸡身上拔下来。“死了的雉鸡身上取的翎子绝对竖不起来。”

  说到这儿又要回到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话题。您可能会说,这简单,我弄个化纤做的遥控电动的翎子给演员戴上不完了嘛,演到这个段落,后台把场的人一摁遥控器,翎子“啵”就竖起来了,想怎么抖就怎么抖。但,我问您,那还是京剧吗?(新华社记者孙闻)

【责任编辑:刘必泳】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