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8本 日均手机阅读超过半小时

2015-04-22 15:33: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记者桂涛、薛艳雯、梁赛玉、闫祥岭)“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中华文明对于“读书”的推崇,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绵延了千年。近日,一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反映了全民阅读的新变化。

  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减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从河图洛书到子曰诗云,从四大名著到鲁迅、郭沫若、茅盾——中国人的阅读史既是一部社会变迁史,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发育史。

  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新华社记者探寻“全民阅读”的点滴。

  好读书——再忙也要挤时间学习

  “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文化需求才会不断增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说。在古代中国,“读书”从来只是部分人的特权,对于数目庞大的底层劳动者,读书只能是遥远的奢望,至多是“学而优则仕”的敲门砖。

  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运动”以及其后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得新中国文盲比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以上下降至2010年的约4%。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推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

  然而,“能识字”与“爱读书”之间毕竟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调查显示,有超四成的成人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其中,“工作忙”成为我国成年人读书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哪有时间读书啊,吃饭都不容易呢。”北京的快递员小刘抱怨。他最后一次坐下来认真读书是翻看快递公司发的技能培训手册。“看微信朋友圈文章算吗?”他问。

  转型期的中国慢下来不容易,“一杯茶、一本书”的悠然心境越发难得。而在信息浪潮的裹挟下,还未来得及捧稳书本的中国人,又要迎接数字媒介的冲击。

  “时代在变,电子书也是书。”随着电子阅读器、社交阅读、APP阅读等方式的涌现与普及,数字化阅读正越来越具有深度。

  可即使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相加,国人一年的人均阅读量也不到8本,与社会节奏也快、“工作也忙”的日本人、以色列人相比,读书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微弱的光点”。

  “人均读书量数据背后是巨大的上升空间。”学者张冠生说。他认为,衣食足、知荣辱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靠阅读。

  “读书,能让一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文化上的强大。”他说。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全民阅读”两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积极推动的同时,自下而上也涌动着读书的热情。

  媒体人“六神磊磊”曾建立“一小时C30”微信群,倡导入群者坚持每天一小时做同一件事。“读书”成了不少参与者的选择。

  一个北京参与者说,没想到,自己一个月读了九本书。原来,挤时间读书,真的没那么难。

【责任编辑:池文娟】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鼓掌

    0人
  • 愤怒

    愤怒

    0人
  • 开心

    开心

    0人
  • 难过

    难过

    0人
  • 惊讶

    惊讶

    0人
  • 恐怖

    恐怖

    0人
  • 点赞

    点赞

    0人
  • 蜡烛

    蜡烛

    0人
  
     
福网视听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