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采茶灯”列入国家级非遗 动作都源自生活
苏坂学校“大课间”采茶灯照片
龙岩采茶灯研究会前会长李雨民说,早期的“采茶灯”,中间还穿插许多说唱和小折子表演(俗称“杂色”),如《大补缸》、《打花鼓》、《闹花灯》、《卖花线》、《哭五更》、《兰继子》等。由茶公、茶婆2人,采茶姑8人,武小生、男小丑2人组成,他们边舞边演,穿插道白或演唱。而演变至今,更多的是由10-12个采茶姑娘的角色组成,梳长辫,扎红绳,一手执绸花折扇,一手提竹花篮灯。载歌载舞。
“采茶灯”发展至今,已然成了龙岩象征性的文化标志。据介绍,198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复函龙岩县文化局确认“采茶灯”原产地系龙岩美山村,并把原始曲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文化遗产”收藏;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采茶灯正是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奋斗十年“采茶灯”成功“申遗”
在过去,“采茶灯”的传承靠的是一代代的口传心授。但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谢世,“采茶灯”最原始的表演程式的传承也成了龙岩最担忧的问题。为此,他们希望能够把拯救“采茶灯”这一民间艺术与“申遗”结合在一起。
据介绍,“采茶灯”自2005年踏上“申遗”之路,一走就是十年。2005年,“采茶灯”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遗”名录后,龙岩市新罗区就启动了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系列工作。让人惋惜的是,2005年的首次申遗,由于准备不足,最终以落选收场。2008年及2011年,“采茶灯”又连续两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申报方向稍有偏差,均告落选。
为了继续“申遗”,在2012年,新罗区还专门成立了“龙岩采茶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还是锲而不舍地申遗。“申遗”小组组织专家组多次走访、寻访有关民俗专家、项目传承人和知情群众,了解情况,查阅了文史、县志等有关资料,搜集线索,对“采茶灯”的历史、传承及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历时半年多,完成了“申遗”文稿。
近年来苏坂镇还筹备建设“采茶灯”主题公园,成立了“采茶灯”文化公司,来强化“采茶灯”品牌建设。新罗区在苏坂镇美山村还设立“龙岩采茶灯文化活动中心”,展厅内收藏着传统采茶灯表演的各种道具、服装,并详细记录了“采茶灯”文化的起源、发展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1月,国务院最终将“龙岩采茶灯”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林昌鼎觉得,“采茶灯”作为龙岩特色的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虽然现在已经82岁了,但他希望继续唱下去跳下去,并将采茶灯传授给更多的后人。
(东南快报记者 陈楠 通讯员 邱善聪 文/图)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十年申遗路 龙岩280年历史的“采茶灯”终于入选(2014-12-16 09:53:56)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