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预算的“变”与“不变” “钱袋子”投向这些行业
政策“指针”拨向“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二字不变的背后,是关键词的悄然“变化”。
2020年到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指针”,已经从“大力提质增效”拨向“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要想明白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关键词的变化原因,不得不提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支变化。
在这张走势图上不难看出,从2008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开始大于财政收入,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收支缺口越来越明显。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调整赤字率从2019年的2.8%提高到3.6%以上,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增加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虽然这些临时措施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但财政收支矛盾依然严峻。
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9万亿元,比2019年下降3.9%;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6万亿元,同比增长2.8%。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罗志恒:收入端的话,就是我们经济增速是下行的,叠加的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所以使得我们收入端增速下行。那么支出端,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刚性的支出,所以导致我们收入和支出的矛盾就会加剧。
源于2020年的特殊情况,当年积极财政政策定调“大力提质增效”。而进入2021年,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常态、价格指数反弹,财政收入预计将恢复性增长。这能缓解收支矛盾吗?实际情况是,2021年,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同时,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并将适度减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这样带来的是,2021年,我国实际可用的财力总量增幅较低。而从支出来看,实施“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乡村振兴、污染防治、教育科技、应急救灾、基层“三保”等重点和刚性支出都需要加强保障,财政支出增长刚性较强。简单说,就是挣的不多,花的多。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 白彦锋:2020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新冠疫情冲击之下的特别之举,从财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不宜常态化。同时,受益于我们国家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取得的重大成就,2020年我们国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所以,在2021年也没有必要继续发行特别国债。
专家分析,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不仅会对财政可持续造成隐患,而且也可能使财政支出对市场运行造成挤出效应,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缓解支出矛盾,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词自然而然由“大力提质增效”转变为“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专家认为,今年的财政政策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来看,都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总体上保持了政府杠杆率的基本稳定,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重长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 刘怡:从持续经济增长的压力来看的话,保持一定的赤字率是有必要的,我们的赤字率是3.2%左右,这是一个更持续的一个财政的考虑,我们也不再发特别的抗疫国债,这样会使财政稳妥、积极、可靠地持续发展,对经济发展能够更加有支撑。
- 林毅夫:任何想卡中国脖子的做法,只会加速中国进步(2021-03-09 14:45:14)
- 平潭法院这项工作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1-03-09 14:20:13)
- 求解乡村振兴五问——从全国两会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03-09 11:25:26)
- 全国人大代表陈康平:“光伏建筑一体化”是未来节能减碳“新宠”(2021-03-09 10:31:42)
- 港区闽籍代表委员热议全国人大会议涉港议程(2021-03-09 09:42:21)
- 全国政协委员曹晖: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实业教育(2021-03-09 09:39:14)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