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2020-06-25 08:50:00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阮冠达
  

  福州日报记者 阮冠达

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区是东亚候鸟往来的重要停歇地。记者 池远摄

  北峰乡间,阡陌连片

  硕果累累;闽江两岸,草长莺飞绿意

  满满。伴着生机勃勃的夏日美景,第30个“6·25全国土地日”如期而至。今年的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守好耕地红线,再次成为土地政策的焦点。

  “耕地红线,事关全市人民的饭碗,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市耕地保有量任务为216.7万亩,截至目前,耕地面积共有221万亩,包含永久基本农田198.83万亩。

  “看上去资源丰富,但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败光家底’。”上述负责人介绍,不合理规划、违法建设、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任何一项都可能对耕地及自然资源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为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市资源规划局以科学规划为纲,以先进技术为翼,对全市土地保质保量保产能,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守住绿水青山。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开启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

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恢复传统植被的闽江河口湿地。记者 池远摄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已近落幕。基于调查成果,我市全面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拟定未来发展目标,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打好地基,绘好底色。

  “此次新编的总体规划将立足省会排头兵的使命担当,以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承担区域责任为导向,拟定福州2035年的发展愿景与目标。”市资源规划局总规处处长何世忠介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本轮规划的一大特色。“本次规划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山水林田湖草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宏伟愿景,来自不懈努力。市资源规划局的分析评估表明,近年来,福州生态环境总体良好,绿色空间得到拓展提升,森林覆盖率位居省会城市第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位居省会城市第三。外有环福州都市圈城郊型森林公园带,内拥“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绿岛链与福道,山山相连、串山连水的山水生态城市已初见雏形。

  依据现状评估成果,我市在空间规划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和问题导向,从生态环境、空间结构、历史传承、设施保障、景观风貌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宜居环境建设,为未来十五年的城市发展绘就绿色生态基调。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我们注重底线管控、护蓝增绿。”何世忠介绍,规划部门坚持践行“两山”理念,以“双评价”为硬约束,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全域空间管制。同时,划定山体保护控制线,预留楔形廊道,促进山—城—江景观渗透,着力构建市域绿色空间体系,并以内河水系为纽带,配合串珠公园与开敞空间,构筑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市资源规划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全域统筹、专项推进。以市县全域全面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为契机,部署16个部门同步开展教育、医疗、文化等19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编制,建设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优化城市布局。

  “当前我市核心地区集聚现象较为明显,人口密度较高。”何世忠表示,我市将着力疏解老城、建设新城,培育东进轴线与重要节点,强化核心区用地开发强度管控,从而提升空间品质和效益,自规划层面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城市建设 科学高效

  全面推行多规合一信息联动管理平台

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信息联动管理平台。记者 郑帅摄

  一块大屏幕,让全市项目用地进展一目了然;一张规划图,把各大部门规划红线融为一体;一份立体图,华丽的都市天际线尽在眼前……在去年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由市资源规划局推出的八个信息化平台共同亮相,引来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发展,信息化平台已深入到国土与规划工作的方方面面,为空间规划与土地执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然而,一个建设项目的选址,既要考虑项目需求,更要考虑道路红线、生态林、基本农田等诸多要素。分属各个部门、自成体系、交叉重复的红线,为建设项目落地带来了不少困扰。“各部门间的数据无法互通,一个项目落地,企业要一个个部门轮流上门咨询。只要有一条红线不符合,所有先期工作全部白费。”市资源规划局信息化处处长黄一珍说。

  为解决规划冲突,促进项目快速落地,多规合一的信息联动管理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汇集15个市直部门的309个空间数据图层。项目选址出炉后,仅需一张图便可通过平台一次核验所有规划红线。各部门更可借助平台,开展项目用地事前在线会商、并联会商,促成项目的高效落地。据统计,当前已有1600个项目通过平台完成会商。

  完成选址规划审批,项目便进入设计阶段。如何敲定建筑高度?外形设计是否美观?这些以往依靠经验判断的流程,现在同样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获得参考。“为推动方案精准审查,我们推出三维城市设计规划辅助决策系统,辅助城市景观管控。”黄一珍介绍,在平台中,设计人员可通过三维实景现场模拟设计效果,直观展示建筑高度,形态及景观效果,从而合理塑造山体、水系周边空间形态,创造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

  借助平台,市资源规划局也可将土地出让前开展的地块城市设计纳入规划设计条件与出让合同中,企业则按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与建设,从而避免方案反复调整,提速增效审批。截至目前,市资源规划局已组织编制完成了三江口片区、帝封江、江南CBD等10多个数个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完成了68个地块城市、40多个建筑规划的设计方案,保质保速推进城市建设。

  “在城市管理层面,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助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的建设项目批后监管平台已于今年5月上线试运行。”黄一珍表示,全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分布区域广,难以做到实时监督,由此催生了许多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的地块,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批后监管平台则将土地征收、审批、供应等数据尽数纳入平台,实现全市建设项目监管“一张图”,实时掌握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含闲置土地)处置进程及征拆进度。

  推动精细化城市管理,加速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类似的信息化平台,在国土与规划工作中正越来越常见。基本农田旁,综合智能监察系统昼夜不停守护耕地安全;办公桌前,日常一线考核信息系统引导干部尽职尽责……技术护航,已成为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建设过程中的全新动力。

  耕地红线 严防死守

  开展表土剥离再利用确保占补平衡

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农民正在优质表土上耕作。记者 池远摄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漫步长乐文岭镇后董村,田间郁郁葱葱,庄稼秆壮叶旺,丰收盛景已然初显。

  “这里的农田,原本只能种些花生地瓜,现在大多种上了蔬菜,有的已经试验种植水稻了。”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从曾经的贫瘠荒地变为如今的肥沃良田,离不开表土剥离工作的开展。

  作为全市首片试验区,表土剥离在长乐不是一个新鲜词。去年,天津大学分校区项目的建设占用了3000余亩,其中更包含不少五六等良田。如果按照过去的做法,这些土壤不是被埋在水泥地下,就是被当成建筑材料。

  “1厘米厚的耕作层土壤,需要200年至400年的时间来形成,优质表土正是一片耕地的精华。”市资源规划局生态处工作人员林钧信介绍,开展表土剥离,正是给这些优质表土搬“新家”:工作人员先以挖掘机将耕作层土壤剥离、堆放,再分批运送至需要升级的农田,与当地表土混合。据悉,表土剥离再利用工作已在长乐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已结合表土再利用工作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0余亩,其中包含1500亩旱改水项目。

  市资源规划局生态处处长姚志勇表示,表土剥离是耕地保护工作新思路的集中体现。“保证粮食安全,就是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够自给自足,就要守好耕地红线。除了签订耕地保护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各地还需要对因建设占用的耕地进行占一补一,占用多少就要补充多少。”

  在过去,项目建设所占用的往往是平原肥沃的田地,而新开垦的耕地往往在山区,耕地面积虽然相同,所提供的产量却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市资源规划局提出了占优补优的新理念。“既要补上耕地面积,也要补上耕地产能。”姚志勇表示,据统计,采用剥离表土改造后的农田等级平均提升0.8等,亩均产能可提升80公斤。耕地面积并未改变,产能却大大增加了。

  记者了解到,早在长乐之前,我市就已在福清进行了全省首个表土剥离再利用项目试点,长乐紧随其后。今年,我市还将在全市范围内对3200亩优质耕地开展表土剥离,确保粮食安全。

为全市人民端好饭碗——纪念第30个全国土地日

  闽江河口湿地的养殖场得到修复,恢复成一片湿地。记者 池远 摄

  联动治理 修复生态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

  流水潺潺,芳草萋萋,习习凉风中,满是鸟儿的啾鸣之声。偶有一阵响动,芳草丛中便惊起满天飞鸟。地处入海口边的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区,是东亚候鸟往来的重要停歇地。然而,就在几年前,这片美丽的鸟类天堂却险些风光不再。

  “外来物种入侵,人为破坏,垃圾污染,各种问题接二连三出现。”保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内,入侵生物互花米草肆意生长,挤占传统植物生长空间,破坏鸟类栖息环境;周边居民的鱼塘也阻碍了保护区的进一步扩建,从上游漂下的垃圾更直接威胁到了鸟类的生命健康。

  面对渐渐黯淡的鸟类天堂,一连串整治工程迅速展开。保护区中,工作人员依靠物理除治法,清理互花米草1800余亩,并恢复传统植被与光滩;海漂垃圾源源不断,保护区请来专业公司日常清理;在保护区周边,传统的鱼塘被改造成生态鸟岛与浅滩,建设更多水鸟栖息地。周边村庄的管网改造,更保证了保护区内的水清、水净。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态共同体,闽江河口的整治,也正是山水林田湖草理念的体现。”姚志勇表示,山水林田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生态修复的过程也绝非一家之功。既要处理外来物种,也要整治海漂垃圾,还要改造周边鱼塘,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闽江河口的改造,只是闽江流域福州段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一小部分。”姚志勇介绍,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在闽江沿线的各处项目中随处可见。资源规划局进行整体规划,同时着手建设高标准农田;林业部门需要负责森林改造,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建设部门改造农村污水管网,从源头防止污染;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改造,治理水土流失……

  坚持规划引领,发挥带头作用,近年来,市资源规划局率先印发实施《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2020年)》,积极推动相关项目建设。顺着闽江河口顺流直上,在闽清,挂白青山重现绿意,病木虫害不见踪影;在闽侯,湿地公园焕然一新,整治后的森林更加多样多彩……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89个项目,试点项目55个,总投资17.07亿元。通过试点县(区)共同努力,已开工修复项目85个,闽江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生态修复效果怎么样,我们说了不算,鸟类说了才算。”闽江河口生态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完成修复改造后,当年前来过冬的候鸟便增加了4000多只,保护区内的鸟类总数也由4万余只增至近6万只,“自然环境慢慢变好,就是生态修复工作成效的最好体现!”

【责任编辑:傅亦静】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