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武平:古镇“军家话” 方言寄乡愁

2019-04-03 10:44:08  来源:东南网
  

武平:古镇“军家话” 方言寄乡愁

百家姓博物园。王发祥 摄

  独具特色的军家方言

  据新版《武平县志》记载:“现在的军家人主要分布在老城、城中、新城、武溪、太平、龙济、阳民、卦坑、三联,以及城厢乡的长居、下东,有七八千人。”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军家佬,吃猪毛”的典故。自古以来古镇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扼守汀州南大门,故又称为“全汀门户”。相传,朱元璋为了镇守战略要地,决定在中山镇设立“武平千户所”,但武所离南京远隔数千里,将士征战方歇,谁也不想去危险艰苦的南蛮之地,朝堂上苦思良策。

  一日,朱元璋召见百名中下级将士,动员他们远赴边地,到武平千户所建功立业。但将士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愿再去吃苦和冒险。到了午饭时间,朱元璋叫手下端来一大盘大块带毛带血的生猪肉,允诺“谁能吃下这带毛猪肉谁就可以不用去”。闻听此言,一大批将士争先恐后地三口两口把毛猪肉吃了下去。

  见将士们吃完,朱元璋却改口说:“你们勇气可嘉,连毛猪肉都敢吃,还怕山高路远,还怕瘴疠恶土,还怕小盗小匪吗?你们到那里,是建功立业,保境安民。”当即命他们明天就出发。吃了毛猪肉的将士哑口无言,第二天就启程前往武平千户。

  军家话世代相传历经五六百年而不衰。武所这个弹丸之地,客家话与军家话这两种方言并行,百姓聚居杂而不乱。军籍人对于军家话的传承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仅将军家话传给子孙后代,还要求嫁进军家的媳妇也须学会军家话。这部分人会讲客家话,也会讲军家话,但在家中或与军籍人在一起时,他们都用军家话交流。

  “穿郎衣,转郎声,不转郎声,骨头轻!”这是当地军家人的谚语。“军家人把讲军家话作为家规祖训,很早就定下了规矩。”今年71岁的军家后代危金志告诉记者,以往军家人娶媳妇,必须在一年内学会说军家话,军家人在家里说军家话,不允许说客家话等等作为家族传统。

  军家话特点是发音较快短促,有些发音与普通话相近,与客家话相同,反映出杂糅、混合的特点,形成了语音的混合状态。如今在中山镇,仍旧有不少人说军家话。据介绍,会说军家话的人,肯定听得懂客家话;但是,会说客家话的人,不一定能听懂军家话。

  中山镇还流传着一个因听不懂军家话而闹笑话的传说。军家话,管“姐夫”叫作“借裤”。从前有个外乡客家青年娶了一名武所女子为妻。婚后第一次探亲时,男青年向人借了一条新裤子。娘家人亲切地叫“姐夫来了,姐夫来了”。不懂军家话的客家青年听成“借裤来了,借裤来了”。他误以为妻子把他借裤子的事情和娘家人说,其娘家人借此羞辱他。

  回家途中,客家青年责问妻子为何不贤,借条裤子都要向家人说,丢自己的脸。军籍女子闻后大呼冤枉。原来,军家话“姐夫”二字的发音就是“借裤”。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