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武平:古镇“军家话” 方言寄乡愁

2019-04-03 10:44:08  来源:东南网
  

武平:古镇“军家话” 方言寄乡愁

中山百姓古镇 刘耀文 摄

  东南网龙岩4月3日讯(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王发祥 邱晓丽)武平县中山镇,这个人不逾万、户不盈千、方圆不过二里的古镇却聚居着百余姓氏,素有“百姓镇”之称。虽地处纯客家县,被客家方言包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却流行一种“军家话”,造就古镇“军家方言岛”的特色。

  数百年来,古老的军家话承载着乡音乡愁与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岁月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和许多地方的濒危方言一样,受时代浪潮的冲击,军家话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危机。

  存续百年的方言孤岛

  中山镇位于武平县西南部,距县城11公里。走进这个古镇,斑驳的古城墙、光滑的青石板见证了上千年的风雨兴衰。

  住百姓镇,讲军家话。提起古镇中山,不得不说它“百家姓”的盛名。小小的古镇,由老城、新城、城中3个村落构成,目前仍有102个姓氏。据介绍,在清末,中山姓氏多达108个。这种情况自清朝初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罕见的客家文化的一大景观。与此同时,中山镇另一文化现象同样罕见:这便是由军籍人带来的与各种方言相融合而成的军家话,因而中山镇也被称为“军家方言岛”。

  在方圆千里的客家方言区里,这种奇特的方言与客家话迥然不同,使用的人口少,地区小,犹如在客家话这个大海中的一座小孤岛。人们称这种方言为“军家话”。

  “实际上,军家话的形成与中山镇的历史沿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山镇主任科员程德全介绍,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筑武平所城,设置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当时推行军士屯田政策,驻军士兵十分之三守城,十分之七垦荒种地。不少军士服役后就地解甲归田,成了当地居民。

  这些落籍安家的军士,来自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四川以及福建各地,语言复杂,交往中往往发生语言障碍。为了长期相处,他们感到急需一种能充分交流思想的共同语言。于是以较容易被大家掌握的部分赣方言为基础,吸收各地较熟悉的方言,掺入一部分当地的客家话,形成一种“大杂烩”的方言。再经长期孕育,不断取舍充实,最后约定俗成,成了一种独特的方言。因他们祖先都是军籍,故称之为军家话。

  据了解,军家话最盛行时期在明代,不仅军籍人讲军家话,武所附近的客家人也会讲军家话,世代相传成为当地的方言母语。

  不过,这种地方方言在明末清初受到严重的破坏。据《武平县志》记载:“武所自遭屠戮后,所氏几无子遗。”有不少军籍姓氏被杀灭绝,有的军籍姓氏只留一两个人,有的军籍姓氏剩下的人寥寥无几,逃难的人无家可归,也不敢归,无亲无戚无依靠。然而,惨烈的屠城使中山姓氏不减反增。清政府广召流民,逃难的居民也纷纷回迁,军家话又慢慢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