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内河史话:城绕青山市绕河
旱涝保收多丰年
福州城外周边有大片农田,由于地处闽江下游,土地平坦肥沃,而且受无数河浦溪渠与池塘围绕,所以灌溉便利。
明万历《福州府志》卷五载,“西湖在城西三里,周回十数里,抱郡西北。晋太康中,太守严高所浚也。蓄水置闸,宣泄以灌民田一万五千余亩”。
宋熙宁十年(1183年),赵汝愚任福州刺史时,上奏议提出疏浚西湖及其河渠,指出:“旧时湖周回十数里,天时旱暵,则发其所聚,高田无干涸之忧;时雨泛涨,则泄而归浦,卑田无淹浸之患。民不知旱涝,而享丰年之利。”再加上河流与江海沟通,所以在一般年份,旱涝保收,百姓生活得以保障。如遇洪涝灾害,也可利用江河与湖泽蓄洪或行洪,方便“蓄泻潦水”。故非遇特大旱涝灾害,百姓无饥馑流离之苦。
明代工部侍郎董应举和清代学者郭柏苍均从堪舆学角度说明,省城河港的开塞与水流的顺逆还有“人事征应”的关系,认为它们关涉着省城的文物盛衰和仕宦命运,指出“省城龙脉水法非,故人事渐乖”,强调保持内河水流通畅,小则可以做到“舟楫不绝,货财日积,人物日盛”,大则可“以回王气,以昌文运,以利民生,以安地方”。
由“达明”说“弹棉”
福州建城历史悠久,内河的形成同样久远,与之相伴的人文内容也因长期积淀而丰富深厚,因好尚各异而特色鲜明。
内河名称或来自地理方位与自然现象,如东湖、西湖、南湖、西河、琼东河、后浦、半洋、浦下、会潮里、合沙河、水流湾;或来自与之相伴的地标名称,如安泰河、晋安河、虎节河、土山河、卧湖河、后曹河;或来自名人或姓氏故地,如陆庄河、王庄河;或来自其功能作用,如洗马河、粪倒河、大航河。
有的来自民间传说与信仰,如双抛河、古仙河、白马河、玄坛河、元帅河、螺洲河、桑溪;或来自方言的讹变,如粪倒河—文藻河、弹棉河—达明河、玄坛河—贤南河。
这些河名的起源各有缘由,约定俗成,遂为千古流传、百年习称的河名,人们从中可以体认河名的意蕴,品味深厚的人文内涵。
沿河两岸至今留存的古迹,如蛤埕庙、柳宅境、水涧殿、瑞云寺、瑞云庵等名胜,桥梁、碑刻等文物,往往承载了许多涉及内河的故事传说。而自古以来与河流相伴的数以百计的桥梁,历经风雨,至今所存无多,但作为河流与地方的历史标志,同样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往往是游子乡愁的见证、背井离乡者的梦景,更加值得怀念。
长期在城市居民中广泛流传的故事,虽多是传闻戏说,因来自民间、口耳相传,或载于乡邦文献,自然也成为人们想象中的历史与文化。如金刚腿、迥龙桥、五虎门、鳝溪的故事,乌龙江、螺女江、白马河的来历,望北台、洪武道、龙潭角、万寿桥的传说,荔枝换绛桃、缺哥望小姐、桂香与梅仙的故事。
河流的发祥、堙塞、疏浚、改道等变迁的历史,本身也包含着许多社会文化信息与人事递嬗的故事,渐渐成为人们的历史记忆,包含着先人智慧与过往教训。
(作者单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