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父母扎堆福州于山相亲会 不少人坚持“打卡”多年

2018-10-12 08:17:10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朱丹华 陈建国
  

父母扎堆福州于山相亲会 不少人坚持“打卡”多年

榕城双休日,于山相亲会总是人山人海。

  福州晚报记者 朱丹华/文 陈建国/摄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孩子年纪大还没对象,父母就该急了。

  福州于山相亲会“应运而生”,长久以来,是福州最大的由民间自发形成的相亲集会。一年四季,每周逢周三、六、日上午,操心孩子婚事的老人们总会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替子女甚至孙子女相亲。若不下雨,人流量就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多年常客,年龄最大的已过九旬。

  这是“中国式相亲”的缩影。它的成功率高吗?基本情况如何?难点在哪里?国庆假期,记者走访于山相亲会,记录下老人们的坚守背后的焦虑和心酸,也咨询了婚恋专家,探索“破冰”之道。

  人头攒动白发多 征婚广告分红蓝绿

  10月6日,星期六,榕城躲过了台风影响,于山浩然亭沿线200多米的宽阔坡道上,照例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红娘征婚的摊位夹道排列,就连小小的浩然亭里也挤着五六家。无数被隐去姓名的求偶简历,或成排成列地串在绳上,或见缝插针地钉在树上,或贴在电线杆上,汇成一条“征婚广告”的长廊。每张简历约A4纸大小,不带照片。一般来说,女性的用粉色纸、男性的用蓝色纸,而曾离异的用绿色纸……

  还有更多的简历则被分类造册,垒在各家摊位前,供人翻阅。封面手写有诸如“86年,未婚女,属虎”“72年,离异男,属鼠”之类的介绍以示区别。有的摊位“资源”多,还专设“澳大利亚”“日本”“西班牙”“新加坡”之类的简历册。原来,一些旅居海外的福州人,也想通过于山相亲会寻找同城老乡作配偶。

  记者在其中最大的摊位前驻足,看到前来咨询的老人络绎不绝,有摊主的熟客,也有初来乍到的新客。一名中年女子来了没5分钟,就掏出200元爽快入会,替女儿征婚。她的女儿是“95后”,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可她说:“我就怕孩子被耽误了。”还有家长坦言,为增加孩子简历的曝光度,已在这里的三四家摊位“注册”。

  优质男女多 婚配成功率却不高

  在此摆摊有12年之久的王女士说,来于山征婚的人形形色色,“什么条件、背景的都有”。记者细看绳上简历:有在某大型医院工作的男医生,33岁,博士学历,月收入8000元;有在深圳某IT企业总部就业的男职工,30岁,在福州、深圳都有房,月收入1万元……民间戏称的“绩优股”“潜力股”,比比皆是。

  可是,当记者询问多名老人在于山相亲的成功率时,他们纷纷摇头,异口同声地说:“很低!”摊主们也坦言“低”。“别看每次人流量这么大,能成的可能一对都没有。”摊位摆得最大的摊主林先生说。他历数了导致成功率低的种种情况:缘分未到,见过的互相不“来电”;不少单身男女自视太高,不给别人多少机会,自己也不断地错失机会;有人把自己的学历、工作、工资收入等,当成找对象的砝码而提高要求;许多人相亲,对自身的具体条件,支支吾吾,担心泄露太多隐私;一些“80后”“90后”,从小养尊处优,有些人的心智跟不上年龄。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摊主之间多年来互不通气,个别摊主甚至在收取入会费后,就对前来索要免费电话号码的市民不冷不热,这也是相亲成功率低的一个原因。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