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一城遗产,护千载文明——解开莆田文保方程式
文物保护路——社会各界齐心协力
文物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建设一直是处于难以和解,却又必然并存的关系。早先,因建设需要,莆田市政府展开对部分文物实施迁移保护,其中包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天贵祠”“修史堂”“翁氏民居”。但用怎样的解决方式,一直悬而未决。
直至2013年,为改善民生,莆田市政府决定进行内河整治绿道建设。莆田市文物局抓此契机,及时向市政府提出,将朱天贵祠等文物保护单位迁移地点选在绶溪公园内,增强绶溪公园的文化氛围,形成红瓦、绿树、碧水、蓝天的美丽景色,并把迁移后的文物保护单位翁氏民居拟辟为莆田画院、朱天贵祠拟辟为市摄影活动中心场所、修史堂拟辟为海西书画交流场所等文化设施,如此巧举,使文物古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应有的保护,同时尽其用,从而也有效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问题。
除去官方对于地方文物的重视,在保护地方文物的大队伍里,一直有匹黑马如影相随,那就是民间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莆田民间自筹8000多万元,其中有当地对文物热心的群众捐资。民间的力量如志愿者群体,乡镇地方政府文化协管员等,自愿担起保护地方文物的使命。涵江的雁阵宫,兴化府城隍庙,妈祖祖庙、仙游文庙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无一不受其恩惠。
早至上个世纪80年代,涵江的雁阵宫就已成立文物保护小组,当时海外侨胞就已捐资,重修涵江的雁阵、登瀛阁、双子亭。2000年后,鳌山村村民捐资进行绿化造林。2014年,雁阵塔建成,其筹建资金近1000万元全部来源于海外侨胞、企业家及当地群众。涵江雁阵宫董事会黄玉森说,董事会的成员,坚守不拿公家一分钱的信条,一心搞建设,如此,取得百姓的信任,才能做得更好。
2016年,雁阵归舟的牌坊落座,它为此处获评莆田市新二十四景贡献决定性的力量。2017年,雁阵宫入选第九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几日,雁阵宫的持戒房开始打上了地基。现场只见雁阵宫董事长龚振秋卷起裤腿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工人送来施工材料,黄玉森连声道谢。“我们多说好话,人家也会开心一些。保护文物的建设过程不容易,这些工人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记者手记
用技术,引人才,活文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文物,在一定意义上,是“史”的携带者。面对今天的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换言之,是让文物有温度,让人们能够把文物背后的故事、价值带回家,才可谓了解了一定的历史,从而了解朝代、了解人物,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多利用“互联网+”历史文物,对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在这个凡事一台智能手机、一个WiFi就能联通世界的时代,显然效率更高,效果也更佳。
当下随着国家、社会层面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地方相应的人员编制也当考虑增加。人才是任何一项事业成就的核心,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整体业务素养,决定着莆田市文物保护能走多前面。通过文物保护法的宣传、文化遗产精神的普及,来提升个人审美情操,在文物保护和公众之间建立最直接的纽带,决定着文物工作能走多远。
毕竟,千年文献之邦,由文物可彰显一斑。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