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一城遗产,护千载文明——解开莆田文保方程式
雁阵归来 俞靓 摄
文物承载者——博物馆使命再新
对于一个博物馆而言,展示、保存文物是其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莆田市博物馆自2017年9月开馆以来,至今已创造了200多万人流量,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向记者介绍,最高的时候一天创5万进馆人数。
博物馆能在莆田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取得如此成绩,归功于其想让文物活起来而做的努力。
“我们一直在做‘地下’工作。从2001开始至今,文物征集增加4960件,加之此前的馆藏,现有的馆藏文物已达12883件。”游国鹏说,有内容才能吸引人,这是件非做不可的事。
国家现在对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主要承载可移动文物的保存与展示。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我国现在的文物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渐地从被动修复转向以及预防性保护,我们也引进了恒温恒湿、分淋式消毒、专业的文物储存室,所有的文物配备专业展柜,3级以上文物、字画、木雕配恒湿柜。通过对文物的环境进行调控来防止文物出现更严重的劣化,从而延缓文物的腐蚀,现在的保存条件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游国鹏作为老博物馆人,语中充满惊叹。
此外,博物馆还投入大量的精力,通过展陈工程引进多媒体、AR、VR展示形式,艺术场景,再现文物的魅力。近期,博物馆与天津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慧语音导览系统。“这样,往后入馆参观人员,只要携带一台讲解机,看到相关文物,就能自动收听丰富的讲解内容。”莆田市博物馆办公室陈玉花介绍,目前讲解词处于最后的阶段,待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内容论证后投入使用。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地之外,还有面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基地及市民终生教育基地。这些职能间接地引来当地群众,加深他们对文物的感情。陈玉花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去年推出“场景吟诵讲解”,用小孩子喜欢的方式来传播文物知识。小学生通过选拔,最后入选“小小自愿讲解员”,他们会配套特殊服装,或一或二或众,以吟诵形式为现场参观人员解说。这样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小孩子喜欢来到博物馆,也因这样的参与而得到自信。而观众也觉得此种形式活泼,有收获。
“其实在1986年,莆田市博物馆就已成立。成立之初,即推出《妈祖信仰源流展》,这对后来妈祖走出莆田、走向中国,乃至今天走向世界,有着不可掂量的作用。”游国鹏说,这也就是博物馆保存展示文物所具有的价值。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