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家庭爆发“手机争夺战” 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机?

2018-07-23 17:31:49  来源:北京晚报
  

  

  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

  邻居组团搞活动

  面对这个暑假,赵子悦并没有太多焦虑,“他也玩过我的手机,但更多时候觉得没多大意思,因为外面有足够多吸引他的事情要做。”期末考试一结束,9岁的儿子便主动提出要制定自己的假期计划,“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尽可能地给他创造机会,让他更多地参与到决策中来,小到出门穿什么衣服,大到报什么兴趣班,都由他来选择,他很喜欢这种感觉,也愿意跟我分享自己的想法,听听我的意见。”

  在儿子的计划表上,除了完成暑假作业外,大量时间留给了参观和运动,“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故宫等等好多个地方,还有游泳和篮球。”对于这样的决定,赵子悦并不意外。去年暑假,儿子还参加过汽车博物馆的暑期体验营,“有汽车机器人创客夏令营、3D打印免费公开课、小小讲解员暑期培训班、麻辣脱口秀等很多活动,可算是过了把车瘾。”

  能够参加如此多的活动,赵子悦要感谢自己的一帮好邻居,“像我这样的上班族,其实跟很多家长一样,头疼暑假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好在我们小区里有个家长群,互相可以帮着组团带孩子玩。”

  在这个群里,既有户外经验丰富的妈妈,可以带孩子们去做拓展活动,也有理工科出身的爸爸,张罗大家一起动手做小实验,还有时间灵活的全职妈妈,轮流组织孩子们各处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我们时间不足的问题,也给孩子提供了玩伴,他们每次在一起都有说有笑,到处跑跑看看,哪还顾得上玩手机?”

  

  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

  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价值感

  “孩子沉迷手机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一生下来就会看到父母使用手机,日常生活中也多有接触。从这点来看,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消极地看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以平和心态正视和面对。”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表示,孩子之所以沉迷,其实并不是手机本身的问题,而在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亟待调整。

  “孩子为什么要长时间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存在感,他们总是被控制,没有机会去独立判断和作出决策,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甚至连暑假,都是早早被父母安排好的。再加上应试教育往往以分数论成败,一些孩子经常要被批评指责,产生很大的挫败感,他们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就会想到去网上宣泄释放。例如,在游戏里找到那种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满足感。”宗春山认为,这些恰恰提醒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真正的尊重,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价值感。

  “另外,孩子对手机过度依赖,也反映了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实是在不断面对分离的。离开了对父母的依恋以后,如果再缺少同龄玩伴,他们就会感到孤独,情感无处安放,进而到手机里寻求慰藉。”宗春山谈到,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千龙网网络素养学院刚刚发布了《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北京地区青少年首选上网设备为手机,而聊天软件恰恰是上网最常使用的软件,“哪怕是玩游戏,也常常是为了社交。他们看似认识很多朋友,但只是通过手机,彼此没有表情交流,没有肢体接触,甚至没有言语对话,结果可能导致机能的退化。”

  在宗春山看来,家长应当与孩子共同规划暑假的安排,切忌自作主张,否则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另外,一些家长试图利用高科技手段去监视或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但这样很被动,反倒可能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甚至容易导致彼此之间丧失信任。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家长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事先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这些规则必须经过双方认可,不能是单方面的‘不平等条约’。要知道,孩子一样渴望公平,如果规则只是针对孩子,家长却随意破坏,那显然不合理。比如,家长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却不允许孩子碰手机,那孩子肯定很难接受。”宗春山还提醒,规则可以有适当的弹性,但必须明确底线,严格执行,不要让孩子一次次试探底线,否则只会节节败退。

  (记者 宗媛媛)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