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爱又恨又无奈 怎样的奥数才是它的本来面目?
什么让奥数“人人喊打”?
几周前,奥数培训界经历了一年两度的大事——杯赛报名。“小机灵杯”“中环杯”是国内小学奥数领域两大知名赛事,换种说法,就是这两个奖对未来升学含金量很大。由于两者同一天比赛,家长圈子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前者题目灵活性大,适合低年级学生,后者难度较大,对数学思想的深度、广度要求更高些。
在家长考生火热报名的同时,越来越多参与奥数培训的人群,传递出一种又爱又恨又无奈的情绪。什么让奥数“人人喊打”?业内观点认为,随着“升学,特别是升民办好学校需看奥数”的传言蔓延,低龄学生全民奥数几乎不可遏制,如同球场边的“看台效应”,只要有人站起来,就没人会再坚持坐着。“被推搡着”投入奥数培训,是许多家长的普遍体验。
普陀区一家知名培训机构的邵老师说,事实上奥数的学习,也有适应人群,那就是适合在学校课堂上数学学得相对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于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与许多学科一样,热爱数学的学生,会说数学是美丽的,奥妙引人入胜。反之,不爱数学或不擅数学的学生,可能将其作为枯燥的苦差,即使通过短期训练获得了佳绩,最终仍会离开。“我带出来的学生中,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然后再也没碰过奥数的并不少。”
已故数学家谷超豪曾专门回答了有关奥数以及奥数训练的问题。“现在对奥数的争论很多,有专家称其为 ‘误人子弟’,您对此有何看法?”“并不能说误人子弟,照此逻辑,现在孩子们学钢琴也是误人子弟了?让对数学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辅导是可取的,但将此作为升学条件便不可取了。我觉得奥数辅导可以搞一点,但不要太早,不要过分。”
“奥数”教育应回归理性
“奥数”教育应回归理性。采访中,不少中小学数学教师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奥数源于国外,欧美一些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不少人有奥数学习经历。所不同的是,国外从小进行奥数学习的,往往是真正有兴趣学的学生,他们与中国的孩子一样,进行着高强度训练。
有观点认为,没有必要把“奥数”一竿子打死,在浩瀚的数学海洋里,有数学特长的孩子学“奥数”,有助于开发智力,锻炼数学思维,增强逻辑能力。很多自然科学研究最终都归为一个数学模型,擅长数学明显占优。如设计一个程序筛选基因,有些计算模型可能只需费时十几分钟,数学不好的人设计模型,可能要费时好几天。在这里,数学能力可转化为创造力。
因此,“一刀切”对培养数学人才,反而有害无益,关键在于走出奥数学习的几个误区。首先,奥数并不是“提前学”,更不是“数学中的杂技”,它就是课堂外的数学,和课堂内的数学是主干与支干的关系,既是课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视野的数学园地。所谓“提前学”带给学生们的种种负担与不良影响,如同拔苗助长,危害自明。在正确认识奥数培训以外,家长也需对孩子有正确认知,是否属于“适合人群”。
专家建议,真正让学生从奥数学习中获得“道”,而非“术”,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能否建立面试机制,由数学专业人士判断一个孩子是否适合学“奥数”,并给予集中辅导,让真正的数学爱好者可以不受升学束缚,集中精力学习,让抱着盲从心态的家长放弃“奥数”这条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才能。二是,若要杜绝“奥数”泛滥之患,源头上也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从任何途径都彻底破除“奥数”与“升学”的关联,方能真正让奥数在青少年人群中回归本源。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