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控制飞行支持团队为神舟飞船撑起“保护伞”
集成分析数千万数据 解决飞船变轨过程紧急返回难题
以前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入轨后都是在一个固定轨道单独飞行,从神舟八号开始,飞船要经过多次变轨追赶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通过交互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而在飞船追赶天宫的这两天中如果出现紧急情况,需要迅速重新计算不断变化的轨道参数,从地面发送指令,让飞船紧急返回。
时间就是生命。这个难题关系到航天员和飞船能不能安全返回。在地面重新计算不断变化的轨道参数,再发送指令到飞船,时间肯定来不及,这时,马晓兵想到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飞船上配载的计算机来计算。但很快他发现飞船上的计算机难以完成复杂计算任务。因为飞船上的计算机要承受外太空的压力,所以计算能力一般比较低,于是马晓兵想到了怎样把算法简化。
简化算法,谈何容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马晓兵废寝忘食计算了几十万条轨道参数,再把这些数千万的数据集成分析,这期间,不停地发现错误,再不停地归零重新计算,最后,马晓兵终于提炼出一个简化的算法公式,解决了飞船变轨期间紧急返回的难题。
年轻人挑大梁 团队平将年龄不到35岁
马晓兵的同事对马晓兵的评价最多的是自信、从容和超出年龄的老练。其实,马晓兵团队的成员都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不到35岁。
今年33岁的高旭就是马晓兵团队中的一员,他是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像是纽带,要把之前相对独立的各系统的技术任务进行对接,串联成一个整体,飞船从总装到测试直至加注等全部技术工作都由他进行总体负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一号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
: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做到百分之百准确。因为航天的考卷满分是100分,及格线也是100分,99分都不行,就是不及格,因为你错了这么一点,没准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010年,高旭在清华大学读完博士加入到了神舟飞船的研制团队,高旭很快就作为神舟九号研制任务的新生力量挑起了大梁。这对刚刚走出校门的高旭来说,压力不小。
高旭:
我曾经跟我们主任聊过,我说行吗,我这刚来,好多事还不知道,还不熟悉。他说没关系,既然领导让你干,就说明你是能干的,你首先自己要有这个信心,他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么成长起来的,不要有太大压力,真正出事我们会给你顶着,你自己放下手脚去干。
高旭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从跟着主任设计师干到成长为技术组组长、副主任设计师,能够独当一面,他的成长轨迹如同神舟飞船一样,越飞越高、越来越稳。
不止是飞船系统,其实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系统,都有很多年轻人在担重任、挑大梁、当先锋。再仔细想想,两弹一星元勋建功立业的时候,不也大多风华正茂吗?这种朝气蓬勃的状态,不正是中国航天事业固有的气质和形象吗?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承前启后,才让事业不断进步;正是一代代青年人的薪火相传,才让中国充满希望。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