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之际,反思我们以怎样的方式与历史建筑共处
历史建筑应该要“活在当下”
2016-11-01 19:28:39 来源:解放日报
呵护城市的“记忆空间”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曾在参观巴黎的老建筑时,对一个细节特别感动。那就是巴黎政府给居住在老建筑里的低收入租户发一套讲解员的服装和讲解设备,每遇对公众开放的日子,他们就穿上讲解员的衣服给游客讲解。伍江曾问他们:“你们怎么对细节这么清楚?”他们回答:“因为我们就住在这里啊。”
在巴黎,政府将需要为低收入者建造福利保障房的钱投入到老建筑中去。用这笔资金回购老建筑后,对原有房屋进行修理,再将之按照福利保障最低标准分隔,再以免费或极低的价格租给低收入者居住。租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也必须按照合同,每年承担一定天数的对公众开放的义务。正是这种开放与共享,让巴黎的老建筑不再冷冰冰将人拒之门外,而是始终保持着有温度的人情味。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万勇认为:“对于历史建筑,外在的美容易被领略,而内在的美,比如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往往因居民居住或机构办公等的私密性,很难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历史建筑所承载的那些记忆,包括曾经在此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还有很多不被人所知。”
万勇以海关大楼为例。“它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已经是原址重建的第三代海关大楼了。可有多少普通百姓真正进入过海关大楼,看过里面的景象、了解其中的故事、知晓其前世今生呢?”
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将其记忆留存呢?“比如某些绿地,如果此前是旧式里弄,在景观设计和绿地建设的时候,是否可以隐约保留一些里弄的肌理和元素?可不可以留下一块铭牌,将里弄平面描绘出来,把原来居住者的名字对应记载?有一天,当他走过这里时,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曾经住过的地方!’”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历史建筑而让人看到过往,更需要留存记忆而连接、延续未来。
【责任编辑:钟培培】
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相关新闻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