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号刷量黑幕 虚假阅读量“10万+”仅售1800元
微信团队
“刷量”成黑色产业链 将加强技术手段打击
9月29日晚间,微信团队官方全产品线发布平台“微信派”发布一则《微信团队关于公众号“刷量”的回应》,文中称任何虚假的数据,对那些尊重游戏规则的运营者都是极大的伤害,平台也不欢迎任何虚假的繁荣。随着平台的壮大,刷阅读量、刷点赞数已经成为一条较成熟的黑色产业链,平台和黑色产业链之间的技术对抗一直存在,并且在不断升级。
微信团队称,这样的技术对抗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猫鼠斗”的游戏一定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他们会继续加强技术手段,确保平台的真实、公正和公平。平台呼吁所有运营者自律,希望大家共同促进微信公众平台的健康发展。
微信数据平台
推出数据分析工具 挤出阅读量“水分”
据了解,一个公众号做得好不好,有专门的平台对数据进行检测并通过阅读量、点赞数等进行量化计算,进而对各个公众号进行排名。
作为微信数据平台,“清博指数”表示,绝对不容许弄虚作假的数据存在,针对微信公众号“非常规”手段刷阅读量的行为,将对最近三次微信升级中出现阅读量异常下降的按比例降权或除名。此决定将于11月之前实施。
另外,“清博指数”还推出了一款微信阅读数异常分析工具。据了解,该引擎主要基于公众号的历史传播数据和9月28日当天的传播数据,来判断自媒体账号阅读数造假概率和传播数据水分。
专家建议
由第三方机构监督后台真实数据
天使投资人魏武挥表示,当微信“刷量”成为常态,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实际上访问量很差的公号因为“刷量”可以拿到巨额营销收入,而本分的公众号因为不刷号、阅读量低而拿不到生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认为,低廉的人工成本,导致人工“刷量”无法完全消失。但对于平台而言,如何通过更加透明的机制设置,让第三方机构监督用户的分布、访问时间等真实数据,而不是仅通过阅读量和点赞量来评价,恐怕是遏制“刷量”闹剧上演的关键所在。
律师说法
通过“刷量”拉广告 涉嫌违反《广告法》
早报法律顾问团律师张传江分析,微信文章刷出来的阅读量会对社会人士产生误导,如果将“刷量”作为一种牟利的手段,涉嫌商业欺诈,违反了《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消费者应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进行投诉,视具体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刷量的公众号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消费者若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投放广告,要注意辨别该公众号关注度、阅读量的真伪。
此前,微信团队就曾对刷阅读量进行表态:对于用恶劣手段刷阅读量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格惩罚,不排除微信后台采取封号措施。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采用“刷量”营销的众多公众号,并没有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记者采访多位市民,他们都认为对于运营平台关闭账号的惩罚力度,与这种涉嫌违规违法的法律责任不能匹配,有关职能部门有必要明确或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对这条黑色利益链进行法治层面的打击和规范。
相关链接
微信“刷量”市场规模 两年狂增160亿元
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9月29日发布报告说,微信公众号“刷量”市场规模,在过去三年里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2014年市场规模为215亿元,到现在已增加到378亿元。80.6%的营运类公众号有过“刷量”行为;存在造假行为的微信公众大号中,平均数据真实度只有显示阅读数的30.7%。
网友声音
@刘春林:公号“刷量”已经是行业潜规则。此次因微信接口变化导致事件曝光,才使得行业毒瘤暴露出来。
@哑巴:平时“10万+”的文章,现在都一两千了,这么造假真的好么?
@苗凡卒:希望腾讯能够将刷单造假的公众号公之于众,让阳光和透明成为最好的消毒剂,净化微信环境。
@孙巍:建议引入第三方监控平台,给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提供证明信息。对于其中可能涉及的信用欺诈甚至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应从法律上进行规范。(记者 林书修 龚翠玲)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