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德五年经济发展:滴水穿石见功效 弱鸟先飞天地新
交通日益畅达 环境持续向好
“福寿高速通车前,宁德回寿宁要两个多小时,现在坐车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福寿高速虽已通车一年,日前在宁德工作多年的刘女士谈起此事依旧兴奋。过去五年,我市交通出行条件显著改善: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1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9.6公里、普通公路通车里程107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732万吨……
“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8.7亿元(不含铁路),是“十一五”期的近4倍。各县(市)都有一条二级以上的公路连接宁德市中心城区,全市近90%的乡(镇)实现“镇镇有干线”目标,建制村通村公路硬化率、符合通客车率达100%。
便捷的交通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优质优美的环境则是推动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市坚持构建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温馨的人文环境和美丽的生态环境。全力推动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全市实施宜居环境项目近千个,城乡生态环境面貌改观明显。全市已实现了各县均有一座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福鼎、柘荣、福安、霞浦获得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山区山水生态特色和沿海县市的滨海、环湖生态特色区逐步形成。同时,注重从源头抓起,在引进项目时,倡导“宁可少一点,也要环保一点”的理念,让宁德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6%。
为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我市还紧紧围绕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并联审批、容缺预审、绿色通道办理等审批运行机制,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审批服务方式。简单事项办理实行“一审一核”,复杂事项办理不超过5个环节,审批事项实际办结时限基本控制在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以内。2015年,我市还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新增市场主体3.42万户,增长37%。
民生显著改善 文化蓬勃发展
经济跨越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方面狠抓落实,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五年来,通过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市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452个贫困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全市贫困低收入人口从2010年的20.3万减少到11.5万;完成造福工程搬迁27695户11.25万人,建设保障性住房4.17万套;全市162所初中学校,279所完小及以上小学,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城市低保标准从2010年年人均2880元提高到450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2010年的年人均1200元提高到2300元;14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海云工程”覆盖大部分农村人口……件件惠民实事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10亿多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基本形成市、县(区)、乡(镇)、行政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级公共图书馆(室)藏书总量逐年递增,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广泛开展讲座、展览、培训等延伸服务;在全省率先实施“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工程,并入选文化部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全市文化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宁德工艺博览城项目(闽东民俗文化工艺博览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推出了13条以畲族文化、民间信俗文化、木拱桥文化、农耕文化、历史名村(镇)为内涵,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文化品牌日益凸显。(记者 郑成辉)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开心
0人 -
难过
0人 -
惊讶
0人 -
恐怖
0人 -
点赞
0人 -
蜡烛
0人
- 福网推荐
- 社会
- 时政
- 天下
- 口腔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