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不识字母亲的成功创作 ——记全国最美家庭杨璞、郑行春一家

2020-04-01 16:56:22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鲍碧香

  所有父母都在“创作”。郑妈妈(郑行春母亲)的作品特别优秀:郑行春和杨璞一家5月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全国999户)。

  郑行春,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2016年他决定回乡创业。杨璞随夫郑行春回福建省永泰县赤锡乡赤锡村创办公益国学课堂。他们的故事当时引起一阵热议。但是他们没有被打扰,做该做的事。这与郑妈妈的创作有怎样的联系?听听郑行春说他家的故事吧!

  唤醒生命的力量

  “父亲早逝。当时母亲36岁,我13岁,弟弟11岁。‘如何生存下去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有一个场景我记忆犹新:母亲、弟弟和我坐在打好的柴堆上,吃着干粮,望着对面山头的落日……为了生计和培养我们兄弟俩,母亲农闲时去卖冰糖葫芦串。春节期间,买的人多,晚上要串好多好多山楂,第二天才能赶得上市。

  母亲为了不耽误我们休息和学习,打发我们早早去睡,她自己一个人在灯下串啊串。有一次,我一觉醒来上厕所,见那个屋里透出灯光,觉得奇怪,难道妈妈这么晚还没睡?推门一看,妈妈趴在椅子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感觉有一种声音就要冲出来:妈妈,您说我们辛苦,可是我们晚上还可以睡个好觉,起床还可以磨蹭一会。而您简直就是没日没夜!”

  那些日子母亲的艰辛,郑行春历历在目。 那一刻,儿子被唤醒。从此行春读书“变得不要命了”。晚上读着读着常常趴在桌上睡着了。早上四点多就起。心疼的伯父劝他不要太辛苦,可这股自发的内动力,如何挡得住?那年中考,他得了个全县状元。又经高中三年的努力,行春走进北大校门。至今还记得手捧北大通知书时百感交集的心情。 假设郑妈妈是以唠唠叨叨碎碎念的方式教育,儿子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情景吧! 妈妈的情绪哪儿去了? 郑妈妈忙于找米下锅,但她的心没有离开过孩子们。郑行春说:“初中有一次考试不理想,回家跟妈妈哭诉可能会考不上理想高中。妈妈很认真地听我说完,然后说‘孩子,不要怕,你爸爸还留下一个油坊呢,考的上最好,考不上也不是没有办法的。”母亲的倾听和安慰,平复了儿子的焦虑和紧张。

  农村人,读书是一条重要出路,在这样的家庭,郑妈妈何尝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但行春兄弟从来没有被要求“你要争气”“你要……”。 郑妈妈生活的担子不轻,但她选择用乐观的态度,引领孩子们感受当下的幸福!她的负面情绪哪去了?郑妈妈自己知道。郑行春说:“我妈很乐观,从不抱怨,不随便发脾气。

  印象中我只挨批过一次,大约是我读初一时。几个孩子在后山采摘水果,贪玩,忘了我妈交代做的一件事,她狠狠地骂了我一次。但她从没打过我。” “一般妈妈的情绪会往哪去?”笔者在100位父母中作了“你对谁更容易发脾气”的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爱人的占61%,子女的占25%,父母的占8%,同事的为0,不发脾气或其他的为6%。负面情绪,是一种见者有份的能量,只要在家庭发生,无论针对谁,子女一定首先受影响。 父母是子女情绪教育的首席教练,家庭是孩子情感培养的重要场所。

  郑妈妈在孩子成长最关键时期,做了所有妈妈本该做的事——平和对待心智幼弱的孩子。郑行春有这样的妈妈,整个未成年被爱滋养,他的情感世界无比美好。这造就了他今天谦和宽厚的性格。

  郑行春为人真诚,善解人意,因此吸引到了同频道合的伴侣——杨璞。他和杨璞是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打义工时结识的。杨璞,开朗率真,和蔼友善。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做善事,每当大家赞美她时,杨璞总是很谦卑地说:“我们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也是为我们自己做。” 让心住进幸福“家园” 妈妈顾家,是郑行春兄弟最深刻的记忆。他充满感激地说:“我妈忙农事,忙生意,但三餐都很及时。她去干活之前,一定会把饭先煮好,温在锅里。我们放学回家,饿了,马上就有的吃。她很少离开过我们。”

  儿时,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郑妈妈为了让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选择在赤锡当地卖冰糖葫芦串。县城能多挣钱,她怕照顾不好孩子,宁可放弃。后来郑爸爸生了病,附近的人忌讳,嫌弃他家做的冰糖葫芦串“不卫生”,郑妈妈不得已换地方卖。但最远也就去了毗邻的梧桐镇,当天能来回。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妈妈白天去哪不在意,可晚上是否在家,就会影响他整个世界的安全。 娘在,家就在;妈在,心就安。郑妈妈把家营造得温暖、温馨,郑行春兄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陪伴他们一生。行春的讲述充满感激!他说一定要让母亲有幸福的晚年。大学毕业后,郑行春在北京航空总医院工作,把母亲接去。

  母亲不会讲普通话,他想尽办法教母亲认字。每天几个字,妈妈学得好,很快就认得500多字。后来母亲回家乡,他夫妻俩为照顾母亲,放弃了北京的工作,返乡创业。 儿媳杨璞也孝顺。郑妈妈年轻时操劳过度,落下腿疾。杨璞为了给婆婆做理疗,专门去学习推拿技术,给婆婆按摩艾灸,每天1个多小时,坚持一年多,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病苦。郑妈妈种幸福!春天时把种子下了,秋天必定会收获。 郑妈妈把幸福写在脸上。

  幸福生活!幸福之家!

  婆婆喊儿媳妇:“杨璞老师……” 对于家,郑行春这样理解:家庭建设与发展,思想文化是灵魂;家人“步调”要一致,共同成长是关键。在耕读文明远去的今天,他带头践行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他夫妻创办的赤玉学堂公益国学课堂,既为家乡的孩子们,也为自己家庭营造学习氛围。

  每天跟孩子们一起读经,学习传统文化。他说:“曾经国学班只有两个孩子,我俩(夫妻)照样坚持。”在北京那段时间,郑行春带母亲一起参加“美好家风论坛”课程封闭式培训。买了陈大惠视频碟片,让母亲在家里学习。在儿子、媳妇的引导下,郑妈妈跟着共同进步。

  他们注重用传统文化塑造自己,一家人的观念基本一致。比如,对于杨璞创办赤玉学堂公益活动这件事,郑行春和郑妈妈给予全力支持。为了办好国学班,杨璞每年要外出培训进修好几次,每次都要好几天,儿子才1周岁多,交给婆婆照顾。

  有一次都快过春节了,农村的年关,事务多,但是婆婆为了儿媳妇不落下课程,毅然承担起繁重的家务;郑行春夫妇在儿子教育、婚姻经营方面,都持同样的理念;生活小问题,沟通起来也特别轻松,比如,儿媳妇是北方人,过年爱吃饺子,南方的婆婆以白果为主食。这样的问题,当儿子的怎么协调?行春劝妻子“你想吃就自己做吧!”行春说“她们都很大气”,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遇到不一致,一家人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从不争是非。加上郑妈妈善良乐观,婆媳亲如母女。郑妈妈喊儿媳妇:“杨璞老师……”婆婆称儿媳妇为老师,一家人其乐融融。杨璞夫妇培育“学习型家庭”的优良家风,为一家人的和睦相处保驾护航。 真正的爱难以掩饰 郑行春说:“我妈乐于助人,与邻友善。

  我有个姑婆,在偏远的山村。每次来赤锡街,我妈总要买些东西让她带回家。” 郑妈妈的善举就这么在行春的心田播下种子。在上大学期间,他经常周未去打义工,给当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上周未兴趣课。暑期,郑行春在老家为家乡的孩子们无偿补课。当时他就立下报答家乡的心愿,于是创立了“赤玉学堂”。

  2016年,由杨璞继续开设公益国学课堂。自己出资购买诵读本,每天晚上6点到6点半,带领当地孩子们诵读蒙学经典。2019年,赤玉学堂开展“探索二十四节气”的户外公益亲子活动,带领孩子和家长们走进大自然。赤玉学堂惠及的孩童和家长已经超过6000人次。影响面越来越广,目前正计划通过网络逐步实现异地同步诵读。

  郑行春爱的种子,母亲给予肥沃的土壤。大学六年,郑行春尽情地用北大精神继续把种子浇灌。在校期间,他一边汲取营养,一边扬起回馈家乡梦想的风帆。今天,他为自己的志向跨出坚定的一步。 真正的爱,难以掩饰,就象成熟的桃子,芳香四溢。郑行春一家人的善举正在影响一批年轻人。大学毕业生慕名前往当志愿者,有2名在赤玉学堂当义工已经两年了。还有一些家长志愿者加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行列。

  大爱无边,郑妈妈的爱代代传承,继续接力。 郑妈妈经常说:“儿子有错爹的过,女儿不对娘的过。子女不好,怨不得别人,就是爸妈没教好。”郑妈妈没进过校门,但她道出为人父母的角色本质。 儿子的生命里,妈妈留下的印记最多。郑行春说:“我一定要给母亲写一本书。”这本书写与不写,不重要。郑行春和这个家就是郑妈妈的成功作品了。

【责任编辑:徐匆】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