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群“职业抓蚊人”,为了研究疫情四处寻蚊,还发明“抓蚊神器”
他们明眼辨蚊 通宵以身诱蚊
在群众路附近一小区,黄春文以自身为诱饵,抓捕蚊子。
黄春文拿出了抓孑孓的利器。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陈丹\文 石美祥\摄
对于蚊虫,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却有这么一群人,为了接近蚊子、捕捉蚊子绞尽脑汁,甘当诱饵。
他们常常出没在蚊虫最多的地方,或是撩起裤管露着小腿引诱蚊子,或是挥舞自创的捕蚊网诱捕蚊子,或是在特别的“蚊帐”里坐等蚊子上钩。他们就是“职业抓蚊人”——福州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研究蚊子的工作者们。他们为市民筑起了一道科学的防病墙。
他们要定期掌握蚊群的分布地域,明确蚊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产生的变化,以便为预防疫情提供重要情报。近日,他们接受了福州晚报独家专访,讲述“职业抓蚊人”别样的故事。
“职业抓蚊人”最忙的季节
10月初的一天,经历一场大雨后的福州,天气晴好。这种让人觉得舒服的天气,在传染病防治科主任黄春文看来,也是蚊子最爱的气候。
黄春文40岁出头,是市疾控中心的捕蚊高手之一。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学的本是微生物专业,从2007年开始和蚊子打上了交道。他不仅是蚊子专家,还喜欢搞些小发明,其中几项发明还申请过实用新型专利,比如防逃逸捕蚊网。他还研究出了抓孑孓的利器。
记者见他拿着捕蚊网,观察四周后,选择了墙角草丛处,开始一动不动示范如何“诱蚊”,偶尔才轻轻挥舞捕蚊网,不一会儿,几只蚊子就落网了。
“每年9月、10月,是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高峰期,有疫情时,传染病防治科的‘职业抓蚊人’都要轮流下基层,抓白纹伊蚊,看它们带不带病毒。没疫情的话,就定期捕蚊,了解白纹伊蚊的季节消长。”午后,黄春文和同事带上自己发明的防逃逸捕蚊网,又准备辗转各个伊蚊监测点开展工作。
他说,在我国,蚊子是登革热、乙脑、疟疾、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他们抓蚊子就是为了掌握各种蚊子的活动规律及季节消长情况,通过数据可以判断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做好防范。
据了解,在传染病防治科,人人都是抓蚊高手,黄春文与科室其他同仁主要负责监测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所以抓的主要是伊蚊。而刘必端、廖强冰则负责监测疟疾,专盯按蚊。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