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守望者”阮仪三:保住古建筑才能有乡愁
2002年5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阿兰、兰德一起在南浔考察。
建筑,是有生命的载体,有味道的记忆,有故事的乡愁。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建筑变得更有个性与色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教授说:“我个人观点反对在中国建欧式城堡以及仿古建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庆辉 实习生 李昂
阮仪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抢救保护了世界遗产平遥、丽江及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西塘等数十个城镇。
当谈到保护古建筑这条路上的成就,老人却为那些更多失败的保护扼腕叹息。
84岁的阮老坚持每天早上9点上班,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奖杯、奖牌和牌匾。当记者敲开办公室的门,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翻阅文档,忙碌地处理工作。这位平和、幽默的老人说起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时,显得气愤又无奈。
从军舰到建筑
阮老的高祖是清朝时期九省封疆大员阮元,自小闻书香长大,涉猎广泛。大学期间他师从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他常常叮嘱我要把保护古建筑的事业做好。”
阮老说,他原本是军舰上的“网红”军人,既掌握电码、旗号,还知晓雷达、轮机、航海,还是军舰上的文化教员,舰队里的战友都很喜欢他。
如果没有之后的故事,或许阮老就是一个戴满勋章的老军人了。
告别部队去读书,命运在这里来了个大转折。部队的老首长告诉他,回家好好读书,并建议他不要考文科或者高精科技专业。“所以就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建筑专业。”
这一学就用了一生,他从骨子里爱上了古建筑。5年的军人经历对他的学习功不可没。“在部队里我拼命动脑子,什么都学,这也是部队教给我最大的东西——任何事情只要钻进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从此阮老和古建筑、城市规划结下了几十年的缘分。
救平遥保周庄
阮老在大学毕业的前一年,成为董鉴泓教授的助手,参与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他跟着老师在全国各地调查,并阅读各地县志。“我那时看了全中国各地的城市,才深深感到祖国有那么多漂亮的古城镇。”那时候,他就想着把这份美丽好好留给子孙后代,保护这些古城不被轰鸣的挖掘机毁灭。却不想,这个决定要让他付出何等的代价。
尽管阮老“刀下救平遥”“死保周庄”的故事不断被媒体曝光,但阮老说,他保住的古城还是很少的,还有更多的古城因各种原因湮灭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
说起“刀下救平遥”,阮老历历在目。1980年,平遥附近有很多古城,尤其是太谷这个古城,其古历史建筑面积甚至超过了平遥。阮老考察的时候,他还能看到完整的城墙、钟鼓楼和孔庙,还有很多保存很好的民居。
当知道平遥准备大拆大建,三四百处清代建筑已被拆除,阮老着急了。阮老说,当时平遥的文管队长很真诚,想尽办法保住平遥,“那么多古城,我的指头不够按,我就按住一个是一个,希望大家跟我一块来按,就这样保住了平遥。”
有了保护平遥的前车之鉴,阮老对保护其他古城有了经验也有了方向,于是周庄、乌镇等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小镇在阮老的努力下,留存了下来。
阮老努力保护古城的同时,还在发掘古城。新绛古城中的隋朝花园就是其中一个。“这次发现是天意也是偶然。”阮老说,20世纪60年代,他走访山西省,一场大雨,他被困在新绛。他只好在城里东逛西看,没想到他在一所中学看到了一个很好的花园,一看这里写着“绛守居园”,他就想到了在中学时读过《绛守居园池记》,“这篇古文对这座花园有精彩深奥的描写,中学语文老师说,读懂了这篇文章,你们的古文就过关了,所以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随后,阮老赶紧查看各种文献,最终证实了这就是全国唯一的隋朝的花园。
阮老说,幸运的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新绛古城的花园依然没有被破坏。1996年在确定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阮老想着古城只有被列入名单,才能保住。于是,他拿出了新绛大堂和绛守居园的资料,告诉评审专家们,“我说这是中国仅存的隋唐名园之城,一定要珍惜。”
千城一面何来乡愁?
尽管84岁的高龄,阮老依然走在保护古建筑的路上。“我现在不能出远门,就让学生去考察。对不被人发现的历史村镇展开调查,我在《中国城市规划杂志》上有一个专版《遗珠拾粹》,收集被遗忘村,第一期里面有100个历史村镇,我现在还在收集第二个100个,现在已经收集60多个了。每个月一期,一直做下去。如果缺钱,我就出钱,让学生的学生去做。
阮老指着墙上的牌匾说,他现在成立了“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从教育出发,让下一代人爱上古建筑,一代代传下去。
阮老的基金会,每年暑假都会在平遥和新绛以及贵州、金华等地举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夏令营”,旨在宣传对古建筑的义务保护工作。
如今,他的两个孙子也加入夏令营,成为了保护古建筑的一员。阮老希望他的后代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代代这样传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乡愁,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忘记故乡的味道。”
他一直强调的乡愁,首先就是建筑,“否则千城一面,哪里来的乡愁?”
阮老表示,现在的住宅没有历史性、文化性,尽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把文化丢掉了。
“以前北京四合院,四幢房子组成一个院落,上有天下有地,要敬天畏地,要遵纪爱国,孝敬双亲,尊重老师,学习知识文化,四合院围起来阖家团聚;福建的土楼、安徽民居、广州的西关大屋、上海的石库门等,大家的感情都是通过住宅联络起来。”
对话
保护古城,广东省潮州做得很好
广州日报:广东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做得怎么样?
阮仪三:我曾在广州开讲座,就是要呼唤岭南建筑。比如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流花宾馆以及中国大酒店等都设计得非常好,具有很丰富的岭南特色。所以广东的建筑首先要把握住岭南元素。
保护古城方面,广东做得最好的是潮州。潮州古城里没建高楼,而且义、兴、甲三条历史街区也保留下来了,经过整修,让居民也在里面居住,这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延续,这里也没有变成历史商业街区,现在很舒服,很安静,很有岭南风格。
古代民居也需要保护
广州日报:你觉得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应该更好地保护民居吗?
阮仪三:在民居保护方面,我们国家做得不够,我们保护的都是名人故居等历史传统建筑。
对于民居的保护不是拿来做旅游陈列参观的,而是留存中华民族的精粹。为什么北京就是北京,福州是福州,西安是西安,广州是广州呢?因为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的民居,蕴含着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我们要留存历史,保护历史风貌才是重要的,然而现在各地新建的住宅都一样,并没有中国特色,更没有地方特色。
广州日报:如果古城不发展旅游,建成居住为主的社区,古城还能发展吗?
阮仪三:保护古城的重要意义是留存优秀文化遗产,并把这个文化传下去。我们故宫难道光是给你看皇帝怎么过日子的吗?不,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封建社会的体制和统一大中国的形成。
广州日报:大家都说现在的古镇千篇一律,太商业化,就连街上卖的东西也差不多。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阮仪三:现在有些旅游景点都有这个问题。有的地方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同时低端的旅游产品充斥市场,相互抄袭模仿,同质化严重。还有更严重的是,有些地方把真东西都拆掉,建假古董。现在很多仿古建筑张冠李戴,这不仅是笑话,而且还错误地引导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歪曲了历史。
所以教育是很重要的,我现在每两周都有一次课,讲古建筑的保护,我希望人人都要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扬州的做法值得肯定
广州日报:现在仿古、仿欧的建筑越来越多,你觉得这样好吗?
阮仪三:我反对建设欧式建筑,也反对建设假古董。现在有些地方在建设中国传统建筑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学习,比如苏州和扬州。在扬州老城里有些居民拆了新房子建旧房子,他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那种房子不好,于是拆了再建造古式的新房子。他们建了小花园,有假山,有池塘,有亭子,诗情画意就来了,变得更有文化气息。
有人做过统计,在扬州像这样的私家小花园在古城里就有100多家。这说明老百姓在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历史文化,他们是真的留住了乡愁。这是新形势下的城市更新,保护古城也出现了新的方式。我现在正带领研究生做一个高层次的调查。
广州日报:应该如何修复古建筑,保护古城?
阮仪三:为了商业的仿古,肯定不行。修复古建筑,要“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要有四性五原则。古建筑每个朝代都很有特点,所以历史信息都要保存,历史痕迹也要留着。什么朝代的东西,都能从建筑中看到。也要有“四性五原则”标准。四性就是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五原则就是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原环境,要以这五个法则去修复或重建一栋古建筑。
现在只有文物保护法,没有建筑保护法。要让现代化的设施投入进去,不妨碍古建筑的保护发展,这就要想办法。平遥现在的状态来之不易。新旧共生,新城的要继续发展,老城要以老的方式留存历史文化,并且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平遥古城的保护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扬州的做法也值得学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