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姑娘们如何过“七夕”
从前两张图片看出,民国时期,对山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女学生来说,女红已经不是“乞巧”的唯一方式了。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太原“白领”靓照。
8月17日,“七夕”。
“七夕”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太原,作为一座文化历史悠久的名胜古城,“七夕”节的民俗自然是花样多端,尽管历代都有名诗烘托“七夕”的爱情,但在老太原人眼里,似乎这与爱情无多大关系,姑娘和刚过门的小媳妇们才是这个节日的主体。这一天里,最快乐也是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她们的“姑娘梦”了。
“七夕”的叫法最多,但老太原人最喜欢叫它为“乞巧”节,因为这天晚上,人间的姑娘媳妇们都要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理财”技巧。
天黑之前,姑娘们会在院中摆香案、置供品。供品很简单,七根丝线和七支绣花针,这是七夕最好的象征物。然后坐在月光下穿针“上线”,据说这就能从善织的织女那里乞得心灵手巧。谁的针线穿引得越多越快,谁乞得的巧艺就会越精越妙。于是姑娘媳妇们聚在一块开始了秀针线的“斗巧”赛。其实,为了这天的“乞巧”,许多人早就暗暗下了工夫。如此星空下的“乞巧”肯定是灵验的,因为它应了那句简易的道理——熟能生巧。农耕时代,有一手好针线,可以不受或少受婆家的白眼,这应该是最理想的“姑娘梦”吧。
有的人家还用细面为新媳妇量身定制了女红用具的面塑,如顶针、剪刀、针线笸箩等,并将其造型巧加夸张。于是,七夕之夜,姑娘媳妇们先把面塑供奉天上的牵牛织女星,默默许愿之后,有说有笑地分享这些供品。据说,九霄之下的供品受到了织女星的巧手点化,吃下去有“心灵手巧”的悟性。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可以让顾不得上饭桌的女人们打顿牙祭,可算是温饱型的“姑娘梦”了。
文静的姑娘们会聚到一起赛窗花,窗花的题材主要是“喜鹊登枝”。因为七夕这天的喜鹊都到天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所以她们要剪出许多的“喜鹊”来弥补人间的空白,默念着让这些“喜鹊”们也为自己搭起一座人间幸福婚姻的鹊桥,这恐怕是她们平时不易为人察觉的秘密,此刻这是最现实的“姑娘梦”了。
老太原七夕的热闹花样儿还有讨口彩、绣荷包、做“巧果”、吊秋千……七夕之后,女人们还真就“上线”忙活开了,因此这一天的种种“梦”,既是一项郑重其事的仪式,也是备冬劳作开始前的心理准备,但更多的是体现了田园时代的女人们为提高自身地位、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