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手机电话,一个都不能少

2018-07-12 15:52:34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汪志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

  记得40年前我很小的时候,总听到大人们说这样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才刚刚解决,对这个“远大”的梦想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我虽然知道电话但从未见过,而真正亲手摸一摸电话,我已经快20岁了。那一年,我和父亲去乡粮站交公粮,第一次听到了那清脆的电话铃声,第一次手摸了那个只有在老电影上才看到的黑色摇把子电话。

  后来参加了工作,单位里有一部手摇的黑色电话。但那个时代的电话中看不中用,打一个电话,首先要摇好几下,通知邮电局,再由邮电局接通,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是断线了就是声音太小,你这边嗓子都喊哑了,那边还“啊,啊”、“喂、喂”地听不见或听不清。记得有一次,单位里有一个四川的同志给远在外地的老家县城打电话有急事,早上一上班,我就不停地给他摇电话,胳膊都摇酸了,可邮电局那头还没信号,最后虽然接通了,可对方说,早晨线路紧张,慢慢等吧。早上挂的号,中午1点多才接通,这期间专门有人守着,因为不知电话啥时候才能接通。可好不容易通了话,刚说了几句,邮电局话务员说话了,有紧急电话,线路忙,快中断电话。那个时代的电话呀,真是说不清,道不明。

  可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这个时候,一些大中城市都开始有了拨号电话,但这种电话的通话区域只限制在本地和本电话局,如果打长途,还是通过邮电局的话务员去连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经常出差,可每次从出差地给单位打电话时,少则一小时,多则数小时,你想想,打长途电话时,先要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然后坐着慢慢等,尤其是打往偏远小县城或乡下的电话,一等就是半天,一个挨一个,都急死人了。像这样的“打电话”,眼下不少人都经历过,你说费劲不费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到八十年代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标志。这时候电话已经慢慢普及到了一些较富裕的城市家庭,什么初装费啊、选号费啊,装一部电话,没有数千元你根本装不起。电话在那个时代还是“紧俏商品”,找关系,托人、走后门,电话进入了家庭,打电话方便了。同时在这个时代,随着“大哥大”的兴起和时髦,谁拥有“大哥大”,就是身份和富有的“象征”,一部一二万元,现在想起来,真有点滑稽。

  可如今装电话都不要钱,送手机送话费,手机电话家家都有,一个都不能少。老公买了,老婆买,子女买,时尚的,4G的,拿在手上,别在腰里,挂在脖子前,冷不丁街道人流如织处,忽然响起了手机铃声,大家都争相瞧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机响了。

  如今的手机和电话啊,真是再普通不过了,轻轻一按,不仅连通四面八方,五湖四海,而且还能上网拍照听音乐看电视、发微博、发微信,支付宝、抢红包、视频通话等等,功能太多,实在是太方便,太普及了。

  如果说,现代人最离不开的当然是手机电话了!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