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广厦千万间 天下百姓俱欢颜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40年来有过多次更换住房的经历。今天,当我再次回忆那段逝去的岁月,惊奇的发现住房的变迁史,实际上就是反映不同年代的中国改革成果的发展史。从咱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随处可见这种变迁的痕迹。住房是一种记忆,也是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
记得1977年我嫁入林家那年我婆婆已到古稀之年,是个单身老人,她有三个儿子,我先生是她最小的儿子,我们结婚时我婆婆把自己的8平方米大的住房腾出来给我们做婚房,那时结婚有间蜗居很知足了。若是一天两天还好说,可长期如此70岁的老人哪能受得了。
我先生在未婚前都是住单位宿舍,他同宿舍的舍友得知我们婚后住房困难,晚上就回家去住,白天中午在宿舍里休息,我白天也在单位里休息,晚上去先生单位的宿舍睡觉,两人挤在一张不到1米宽的床铺上,把家里的房间还给婆婆住。我们就这样白天各在单位生活,晚上在先生的宿舍同居。一住就是半年。 婚后半年多我怀孕了,我的单位借给我一间仓库的房间居住,因我当初是仓管员,领导认为我在仓库住比较合适,晚上就不要安排人值班了,这样既可解决我的住房,又不要另设值班员,一举两得。为了仓库的安全,领导事先与我约法三章。一.保证每天晚上都住在仓库,不管是刮风下雨或节假日,每天12点之前就要回来。二.不能在仓库里用明火或暗火,明火即不能烧煤球炉、木材等,暗火即不能用电炉等电器。三.平时不能随便带亲朋好友到仓库。能有一间属于两人世界的房间是梦寐以求不来的。我满口答应。并在保证书上签字画押。
住在单位的仓库里,我们遵守领导的“约法三章”,每天不管多迟都赶在12点之前到“家”,因为回来时都要到传达室报到,所以不能做假的。民以食为天,在没有人间烟火的日子里,我们每天三餐吃食堂,周末回父母家,改善生活。我常常想起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有了孩子以后,单位在筒子楼分给我们一间房间,厨房统一在楼下一个简易的大房间里,一家三口才过上人间烟火的生活。住进筒子楼,厨房是共用的,筒子楼里住了好几户职工,各家各户在公共的厨房里摆上一个煤气灶,一张简易的桌子。煮饭时厨房奏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到处氤氲着虾油味,此景倒也热闹。最难受的是没有卫生间,每天清晨家家户户提着简易的马桶或尿壶往公厕里倒,倒马桶多是女人活,偶尔也会看到那家的“暖男”低着头提着那玩意儿,都是熟人,都不敢正眼对视,很尴尬,或一笑而过。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住两口子还可以,后来三口之家,又加个带小孩的老人。人口翻翻,住房面积不变,一家三代挤在一块,一人不睡,全家失眠。
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初单位盖了房子,分到了50多平米的单元房,房子功能齐全,有一大一小的卧室,小孩有了自己的房间。有单独的厨房、卫生间、小饭厅。住房得到大大的改善。平均每人约二十平米的住房,有种翻身得解放的感觉。
生活越过越美好,房子越住越大。21世纪初单位的房子拆迁了,我们拿了拆迁费,贷款在市中心城区繁华的地段购得电梯房,与当初相比真是天上人间。我们购得120平米的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约四十平米。与当初四平米相比,翻了十倍。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这小区在乌山脚下,闹中取静。楼房面对南后街三坊七巷,背靠乌山,乌山成了我们的“后花园”,清晨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我们在乌山的怀抱里晨练。每当夜幕降临,我与爱人在南后街悠闲地散步。走在南后街的青石板上,想起古诗中描绘福州举城读书的盛况。“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感悟到“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熏陶。在这里居住果然惬意。
这里商店、银行、邮局、医院、学校,一应俱全。交通四通八达,地铁就在家门口,生活十分方便。
住房是家温馨的港湾,住的安、舒心是老百姓不懈的追求。在每次的搬家中,都有一种期望,一种满足,更有一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体现。房屋的变迁也反映了我家的生活变迁。它既是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的见证,也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的见证。如今广厦千万间,天下百姓俱欢颜啊!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