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台“中小学体育二十条”: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
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1.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坚持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各区各学校分别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按照教学规律,合理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爱好。鼓励各学校不局限于体育竞赛项目,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特色体育教育,使学生普遍参与体育运动。充分利用体育课、课余时间及其他形式,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并合理确定体育活动强度。
2.增加体育课时,保证课外锻炼时间。开足开齐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高中每周3-5节,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学校每天要安排至少25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课外锻炼。学校“三点半”课后服务要更多地用于学生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
3.培养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要利用晨跑、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帮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每天通过跑步、跳绳、球类等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体育锻炼,进行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等练习。
4.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各区要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管理规程。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统筹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杜绝说教课和碎片化教学,保证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深化小班化教学、走班制、大单元、长短课和“一校一品”等改革成果,每年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和遴选优秀教学成果并积极推广。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5.鼓励学校体育创新发展,形成特色。各区各学校要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特色。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注重武术、舞龙舞狮、抖空竹、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社会体育场馆和学校合作开设体育课程。建设一批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
6.多渠道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各区要制定实施计划,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学校要提高全体教师的体育素养,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做好表率,鼓励非体育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经培训后从事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活动。各区要建立兼职体育教师专项保障机制,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聘请国际优秀体育教练来京为体育老师开展培训,也可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各区各学校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
7.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各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同工同酬,合理确定体育教师的周课时量和工作量,关心关爱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要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等,科学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
8.加快解决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各区要加强统筹,针对场地不达标的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具体方案,切实解决学校运动场地配备不足的问题。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社会体育场馆免费或半价向学校和学生开放,各区要列出开放清单和目录并公开,就近就便满足中小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
9.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学校要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各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市级每年举办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分学段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健全市、区、校三级校园体育联赛机制,打造校园体育精品赛事,促进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
10.创新体教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坚持普及促提高、提高带普及,普及、提高两手抓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教育与体育部门在学生课余训练、赛事体系、注册管理、活动组织、人才选拔、等级认定、资源共享以及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各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奖励评估机制。鼓励各区、各中小学校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体育职业俱乐部等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校“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11.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结果应用。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面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全周期体质健康档案,为科学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依据。每年3月底前,市教委将上一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向各区通报并向社会公示,并作为各区政府及校长、体育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依据。
12.配齐用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要求,加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卫生保健机构作用,做到区有保健所、校有保健室,严格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标准配备校医,不断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3.积极拓展学校体育人文交流。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学生比赛、学术研究、规划管理等方面,与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实施学校体育海外引智计划,每年选聘一批优秀体育教师到中小学开展培训。选派一批优秀体育教师到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访学。
14.建设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作用,建设并应用好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信息平台。建立学生个性化电子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力量、耐力等相关数据进行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和引导,帮助家长更好地提高健康意识,掌握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和手段,深化家校合作、共助学生健康成长。
15.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在政府补贴、捐资激励、税费减免等方面,完善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活力。强化规范管理,制定准入目录,加强考核评估,公布负面清单,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社团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组织体育赛事等提供保障。
16.鼓励家长引导孩子体育锻炼。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守护人。鼓励家长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行为习惯。放学后、寒暑假及节假日,引导督促孩子每天完成至少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促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鼓励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
17.努力形成师、生和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推进学校体育的良性机制。不断强化学生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家庭、学校和社区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中小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体育设施。
18.加大校园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力度。各区各学校要认真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范体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运动风险防范,建立完善的体育运动伤害处理机制。强化师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正确看待体育运动伤害,坚决杜绝“校闹”等极端事件。
19.重视发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的作用。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采取专项督导与经常性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加强对政府和学校的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
20.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区政府要切实履职尽责,做好学校体育改革的政策、经费和条件保障。教育部门要牵头做好总体协调;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宣传教育;体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训练辅导、竞赛活动;卫生健康部门要指导学校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编制部门要协助教育部门配齐配强体育卫生师资;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民政部门要指导社区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要发挥在群众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入户指导、开设家长课堂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体育锻炼指导服务。
- 北京19日新增7例本地确诊病例(2021-01-20 07:58:39)
- 北京全市范围加强限流,控制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满载率(2021-01-20 07:58:34)
- 北京大兴:所有人员原则上禁止离京 天宫院5社区封闭管控(2021-01-20 07:58:34)
- 北京已有5万多名快递小哥接种新冠疫苗(2021-01-19 17:36:17)
- 1081名师生已集中隔离!北京新增病例行程轨迹来了(2021-01-19 16:54:07)
- 北京口岸入境人员实施“14+7+7”健康管理措施(2021-01-19 16:34:58)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