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鲍王”!来自厦大这个实验室
你见过最大的鲍鱼长什么样?那你可知?厦大科研团队培育的“绿盘鲍”重达一斤多,一个手掌都握不住,堪称国产鲍鱼中的“鲍王”!
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
近日,这个由我校海洋与地球学院柯才焕教授团队培育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绿盘鲍”入选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
作为本年度唯一入选的水产类新产品,绿盘鲍的产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盖章认可——“绿盘鲍新品种催生出一条全新的国产大规格精品鲍产业链,解决了鲍产品单一和量增价低问题,有力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那么,为什么这只鲍鱼能获嘉奖呢?一起来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谁能抵挡美食?
跨越珍馐美誉的历史长河,从两汉三国、到宋元明清,南至广东、北抵渤海,古时人们对鲍这一味食材的偏爱使其成为“海产八珍之首”,并将其推入高端食材的行列。
虽然中国的鲍鱼产业发展迅猛,但国内鲍鱼产业仍面临着产品规格小、同质化现象严重、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困境:国内养殖鲍鱼规格小、产品单一且在市场上处于中低端,高价值的大规格鲍鱼市场长期被国外进口的野生鲍占据。
简而言之,市场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科研智慧与毅力。
来自科研智慧的强大助力
其实,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柯才焕教授便带领科研项目团队着力开展鲍鱼的生物学与育种研究。
人们不太常见到的实验室场景:育苗
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科研团队急市场所需,经过无数次的科研试验、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培育出了国审认可的3个鲍鱼新品种“东优1号”、“西盘鲍”、“绿盘鲍”(全国仅4个)。
而最新获得国家新品种认定的绿盘鲍具有耐高温、生长快、规格大三大特点,使得养殖鲍鱼度夏成活率提高20%以上、产量提高2倍、产值提高3倍。2019年5月份,于福建省养殖的一只重达702克的绿盘鲍,在珠海举办的“寻找中国最大鲍鱼”活动中一举夺得了“鲍王”的美名。
这只绿盘鲍重702克,不愧“鲍王”之名
科研团队主力之一、海洋与地球学院游伟伟教授在得知绿盘鲍获评“十大农业新产品”时,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育种是一种修行。所谓十年磨一剑,13年前刚开始绿盘鲍研究时的场景仿佛还在昨天,然后一代代研究生的熬夜努力,经过11年研发才刚摸透这只鲍鱼的一点点脾气。”
十年踪迹十年心,言语清淡,深味可解。
科研团队成员在朋友圈刷屏祝贺
厦大智造,给力!
立足科学研究,科研团队长期以来与产业保持密切互动,并积极搭建平台,促进行业内的交流合作,凝聚合力促发展。
养殖户们很看好绿盘鲍新品种的发展
为实现科研成果高效转化,科研团队还通过校企合作带动中国的鲍鱼养殖业踏上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到质量效益提升为主的产业转型之路,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的发展。
产业崛起背景之下,业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
这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19年的鲍鱼养殖产量高达18.03万吨,占全球的87%;而福建是中国鲍鱼的主产区,2019年产量达14.40万吨,产量占全国近80%,年产值超200亿元。
解密小小鲍鱼,宛如探索棋局
柯才焕教授表示:“过去十几年,从陆基养殖到海区吊养,从北鲍南养驯化到南鲍北上度夏,许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促成了鲍鱼品种的不断迭代,使得中国的鲍鱼养殖技术走向世界前沿。我们对中国鲍鱼养殖产业应抱有自信。”
- 厦大举行100周年校庆倒计时100天活动(2020-12-28 10:08:44)
- 厦门大学筹建电影学院(2020-11-27 13:30:12)
- 终身奉献奖!这两位厦大人折桂航空航天大奖!(2020-11-19 15:37:45)
- 这个双11,连江鲍鱼销售猛涨185倍(2020-11-16 22:04:31)
- 连江厦松隧道贯通 下宫鲍鱼上餐桌添新通道(2020-11-15 07:54:13)
- 酸了!厦大学生今后十年白米饭、矿泉水都免费!(2020-10-17 15:41:58)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