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公共卫生专家“问诊”美国 中国经验或是“药方”

2020-05-24 09:33:1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根据一直追踪全球新冠疫情数据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5月23日13点30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61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达96479例。

  无论是确诊人数,还是死亡病例,美国都长期占据榜单首位。即使总统特朗普语出惊人地表示“确诊人数全球最高是荣誉勋章”,也无法掩盖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

  为什么美国的确诊病例如此之多?新冠疫情有可能出现反弹吗?中国的防疫工作能否带来启发?关于这些问题,总台记者专访了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公共卫生教授凯利·李。

  “美国防疫失败存在三个因素”

  总台记者:目前美国确诊病例全球最高,您觉得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公共卫生教授 凯利·李:第一个因素是时机。美国政府反应缓慢,因为担心防疫措施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影响,所以存在反抗心理。

  第二个因素是已有机制。我们要观察美国现有的公共卫生机制,它是否能够把全民作为一个保护对象,是否拥有全民医疗卫生系统。美国在这一点上存在不足,有的美国人连医保都没有。公共卫生设施也投入不足,所以当流行病袭来时,国家无法及时调用公共卫生资源。

  第三个因素是领导力。新冠疫情不但是公共卫生危机,也可以看作一场政治紧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治领导人需要团结全民,调配资源,规范民众的行为。在美国,政府甚至和公共卫生专家存在分歧。民众不知道如何应对,因为不知道要听谁的建议。

  “第二波疫情很可能出现”

  关于新冠疫情是否会出现反弹是当前全球各国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当地时间5月12日,负责美国抗疫工作的顶尖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博士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举行的新冠疫情听证会。在听证会上,福奇警告存在第二波疫情在秋冬反弹的可能性。

  2天后,前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局局长里克·布莱特在国会作证时也表达了担心,他甚至称2020年可能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冬天”。

  总台记者: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出现反弹的可能性?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公共卫生教授 凯利·李:我个人觉得很有可能,过去出现的世界流行病都出现过反弹,或者称之为第二波疫情,所以我们要非常警惕。

  据我观察,中国目前的疫情非常稳定,这要归功于密切的防疫工作,大量的病毒测试,大量的隔离,落实接触者追踪。如果无视这些措施,就相当不明智,因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

  我觉得需要分成三种情况来应对疫情的进展。第一,疫苗出现前。如果疫苗还没问世,我们要如何把病毒传播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第二,疫苗出现后。我们需要弄清楚疫苗如何分发,谁能先接种疫苗,疫苗有效期是多长。第三,没有疫苗。因为难度很大,现有的科学力量无法让疫苗在短期内研发成功,那么政府就需要在平衡公民健康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上作出艰难决定。

  “中国防疫协调及时,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根据《纽约时报》21日的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模型专家研究发现,如果美国在3月能提前一周就开始实施保持社会距离措施,其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将减少约3.6万人。如果提前两周,那么美国83%的死亡病例就可以避免。

  美国政府在3月13日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当时并没有推出统一有效的防疫指令。地区性的隔离禁令一直到3月中下旬才陆续出炉。《纽约时报》称,延缓行动付出了巨大成本,即使是时间上的微小差异,也会造成最糟糕的数字增长。

  总台记者:作为公共卫生学的专家,您对中国的防疫工作有哪些观察?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公共卫生教授 凯利·李: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防疫工作很有协调,而且反应快速。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其他国家需要学习的。当疫情出现苗头的时候,我们需要马上反应,而不只是等待观察,认为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总会问,反应是否足够快,信息公布是否足够及时,我觉得这些研究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不断优化。现在完全不是指责的时候,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降低疫情传播上,放在研发疫苗和药物上,并在未来改进方法。这才是更加有实效的方法,而不是像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样。

【责任编辑:林少斌】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