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AI测体温、信息采集…这些厦企“硬科技”上线了!

2020-02-18 09:26:52  来源:厦门网
  

AI测体温、信息采集…这些厦企“硬科技”上线了!

智能警务机器人“安安”助力战疫。(美亚柏科供图)

AI测体温、信息采集…这些厦企“硬科技”上线了!

瑞为技术研发的“人脸识别+测温”解决方案。(瑞为技术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露虹 吴君宁 李晓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来自厦门的“机器人战队”走上防控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它们有的负责对辖区人员进行自动电话呼叫,完成信息采集;有的在社区防疫一线站岗,宣传防疫知识;有的在线上担任医生助手,提供健康宣教、咨询服务……“硬科技”战疫队伍的力量还在不断壮大。连日来,不断有厦企研发解决方案,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将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

  机器人医生

  疫情排查在线问诊

  “您目前体温是否高于37.3℃,或者有咳嗽、胸闷、乏力等感冒症状?”最近,不少金山街道的居民都接到这样一个电话。拨出电话的不是街道工作人员,而是金山街道携手云知声推出的“疫情防控机器人”。

  据统计,每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拨打电话的上限在200通左右,而“疫情防控机器人”具有批量一对一电话呼叫的能力,每天可以通过一路电话拨打1400通电话。在与居民的对话中,机器人可以自动采集居民提供的疫情相关信息,并对说过“发热”“咳嗽”等敏感词的居民进行标记,协助做好摸排、统计梳理等工作,提升防控效率。

  智能警务机器人也加入防控疫情的战队。“近期减少外出,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在同安潘涂边防派出所辖区的多处卡口,一名特殊的警务员——机器人“安安”肩负起防控疫情相关知识宣传的任务。据“安安”的研发方美亚柏科介绍,“安安”正在不断迭代升级,前几天新增了红外热成像测温、口罩识别功能。

  在线问诊中,也有“厦门造”机器人的身影。快商通于1月底上线“智能新冠肺炎咨询机器人”,通过与智业互联合作,为部分三甲医院提供机器人咨询技术。该机器人好比医生的小助手,可协助线上医生完成简单的问诊,比如“是否出现发热症状”“最近去了哪些地方”等。医生则可以根据机器人前期收集的信息,有重点地询问患者,缩短问诊时间。截至2月14日,该机器人的有效咨询对话数已超过9万次。

  智能测体温

  不摘口罩减少人员接触

  防控疫情期间,戴口罩、测体温成为市民进出公共场所必做的两件事。但人工测量体温,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还可能增加人员接触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少厦企瞄准这一“痛点”,打造解决方案。

  从1月底开始,人脸识别技术领军企业瑞为技术的研发人员就放弃假期,全力研发针对轨道交通、社区、办公楼宇等多场景的“人脸识别+测温”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大量的戴口罩人脸数据进行算法优化训练,同时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了创新的数据增强策略。”公司研发人员告诉记者,经过测试,在戴口罩露出50%鼻梁的场景下识别率超过90%。

  扇形科技也推出“人脸+口罩识别+体温检测”等多方识别和管理的AI防控疫情解决方案。“当人走到热成像摄像机前,大屏幕上就会显示人员身份、体温与发热预警、口罩佩戴情况等信息。”扇形科技负责人介绍,利用AI热成像测温技术,系统可实现每秒检测15人。

  还有企业专注室内的防控。此前推出室内无人配送机器人的厦企星速购,日前联合多家科技公司推出室内巡逻体温检测机器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可以自主寻路的机器人可全天候定点自主巡逻,还能进行人脸抓拍身份核验,并实时监测办公室中每个人的体温,及时预警。对于没有佩戴口罩的人员,机器人还可将其揪出并发出提醒。

  【声音】

  厦门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承东:新技术研发上厦企表现突出

  厦门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承东认为,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的背后,是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指出,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能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迅速研发出特定的技术产品。

  “在对新需求、新技术的研发效率上,我们厦门的IT企业可以说表现得很突出。”吴承东说,此次表现突出的厦企多拥有核心技术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因应环境变化,及时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做一些调整研发,为防控疫情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