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25年山海情!亲历者讲述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史

2021-09-02 16:09:2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一位66岁的老人操着浓浓的宁夏口音,自豪地为同学们讲述着家乡的变化。他是谢兴昌,是闽宁镇第一批移民。25年里,他见证了当地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而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祖国东西部省份的对口协作帮扶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建的简称是“闽”,宁夏的简称是“宁”,合在一起,就是“闽宁”。1997年,“闽宁对口协作扶贫”的战略决策,结下了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海情缘,而闽宁镇正是福建和宁夏两地共建的西海固移民点。

25年山海情!亲历者讲述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史

  谢兴昌是1997年从西海固搬到闽宁的第一批移民。看到闽宁的第一眼,他就形容那里是“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砾跑”。没有房子,没有水电,来的第二天还赶上了沙尘暴,狂风呼啸过后,帐篷被吹翻了,人被吹得睁不开眼,带来的生活用品也被吹跑了。面对频繁的风沙,他们在地上挖了一个深坑,晴天住帐篷、风沙天住地窝子,几十天后才盖起土坯房。

25年山海情!亲历者讲述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史

  尽管一开始的生活充满艰辛,谢兴昌依然坚定地要带着乡亲们从十年九旱、取水困难的老家西海固搬迁。他看见闽宁边上的农场里玉米和高粱长势非常好,还会引来黄河水灌溉,相信这里“将来一定是块好地方”。

  后来,在福建的帮扶下,闽宁真的变成了“好地方”。1998年,福建的林占熺教授和他的团队来到闽宁,教当地居民种蘑菇,那是当时43岁的谢兴昌第一次见到蘑菇。能不能种出蘑菇?种蘑菇能不能挣钱?谢兴昌坦言,他当时心里也没底。

25年山海情!亲历者讲述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史

  “可我是党员,要相信从福建千里迢迢来帮我们的同志。”于是,谢兴昌带头第一个种起了蘑菇。林教授一行手把手、人盯人地全程指导,经常半夜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地去看蘑菇,甚至连卖蘑菇都全权负责。那一年,闽宁村民靠种蘑菇增收了三千到五千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巨款。后来,操着福建口音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福建来的白大褂医生治好了很多人的病……“我、我的孩子、我的孙子三代人,都受益于闽宁协作、对口帮扶的好政策。”

  25年的时间,闽宁在两地的共同努力下一点一点建设起来。村民们从帐篷、土坯房换成了砖房、楼房,自来水随用随有,家门口也有了学校和医院。经过西海固移民群众的勤劳致富、双手改造,过去一眼望不到头的“干沙滩”,已经建设成了今天绿树成荫、葡萄万顷、百姓富裕、市场繁荣的一个绿油油的“金沙滩”。

25年山海情!亲历者讲述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史

  在《开学第一课》的现场,谢兴昌被康辉问起他的理想是什么,谢兴昌说,他第一次见到党徽的时候就被上面“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吸引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是党员徽章,问朋友这是在哪里买的,朋友告诉他说,只有党员才可以佩戴党徽。“后来我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而为人民服务也一直印在了我心里。”

25年山海情!亲历者讲述福建宁夏对口帮扶史

  “作为一名党员,我热爱这片土地,我的理想就是把全部的力气奉献给闽宁的乡亲们,回馈我们的党和国家。”年轻时立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如今66岁依然坚持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是一名老党员不变的初心。

  从1997年到2021年,闽宁的发展、西海固的蜕变,无疑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得益于宁夏人民水滴石穿的韧劲,也得益于福建人民二十多年的守望相助。在共同富裕的路上,福建和宁夏还将继续携手共进,党和人民也将继续团结一致,带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伊宁倩】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