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科技创新,高校迸发澎湃动力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一直以来都扮演重要角色。这里不仅活跃着众多创新人才,在开展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也具备优势。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重任,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明确方向。
应该看到,我国科技创新正逐渐从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先科研,后产业化”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意味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需要通力合作,优势互补,互相激发出创新潜能。
尽管如此,成果转化难、论文至上、缺乏容错机制、薪酬待遇低等桎梏仍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改革势在必行。
自2015年8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后,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密集出台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文件。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2017年,我省教育厅出台《福建教育系统服务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机制、激励机制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放管结合,加快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2019年10月,针对高校和省属科研院所反映的政策不好用、用不好等问题,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和人社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和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政策贯彻落实的七条措施》,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制约性、核心问题,直击转化痛点,对诸多细节作出规定,大力支持高校、省属科研院所试点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领域正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有关规定,在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仪器设备采购、人才引进和管理、科研工作量计算考核、科研业绩奖励等方面出台大量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为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从高校实践上看,近年来,我省高校在加强科研攻关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应用推广的创新链,努力将攻关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我省高校正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推进产教融合,挂牌成立了诸多产业学院,开展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行合作,高校正在努力探索实践中,精准谋划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2019年10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布,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试点。方案提出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意味创新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已势在必行。
在这种方向和背景下,我们更应思考高校科技创新的新路径。下一步,我们不仅需要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政策来支持和引导高校创新,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标准,还要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支持高校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高校也要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方式,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探索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高校科技创新大有可为。
(记者 游笑春 张颖)
- 请注意!马尾“瞪羚”出没(2020-06-29 07:50:21)
- 北京新发地病毒毒株与欧洲有关?精准“追凶”全靠它...(2020-06-28 17:12:02)
- 福州:水稻科技开放日,父母孩子下田插秧(2020-06-27 07:40:39)
- 逆势增长的底气从何而来?(2020-06-26 10:33:03)
- 福州:科技特派员上抖音 “抖”出农家猛料来(2020-06-25 23:12:39)
- 福州这群主播,真的不一样!(2020-06-25 12:43:25)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