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怀着回忆来 揣着回甘走

仓山活化古厝留住乡愁 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人气旺

2019-10-17 07:28:3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玉萍
  

  福州日报记者 王玉萍 通讯员 仓萱

  约1000平方米的古厝里,建新镇历史风貌尽收眼底。连日来,仓山区陈祺厝里的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人气爆棚,老建新人在那里重拾美好的旧时光、收获感动。

  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是仓山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和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的成果,7月动建,9月27日建成开馆。

  活化古厝 展示变迁

  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位于建新镇横龙村,毗邻海峡奥体中心。昨日上午,记者一走进博物馆,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覆盖一整面墙的巨幅田园画上有金黄的田野、蜿蜒的田间小路、山林、流水、人家以及“挥不去的乡愁”几个大字等;左侧展示了草垛和农耕用具、渔具等农业生产相关物品,右侧则是柴火灶、橱柜、婴儿床、蓑衣等农村生活用品。

  穿过屏风,抵达主院。左右两侧的4间屋子里,咫尺参天(盆景馆)、茶香万里(茉莉花馆),篦梳落尘(篦梳馆)、髹饰之光(漆器馆)两两对称,依次展示了建新镇4大传统优势产业。“我们通过图文并茂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建新的意匠天工和传承创新。”建新镇党委书记江必达告诉记者。

  再往里走,正厅两侧墙面上悬挂着四幅图,浓缩了建新镇四个时期(1993年、2004年、2010年、2018年)的变迁,让人一目了然,左右两侧依次是建新馆、台屿馆。

  建新馆里,沿着“东南胜地生生不息”“江海通津殷实人家”“重教树德文脉流芳”“风雨晴霁诗意山水”等精心设置的单元依次参观,建新镇的历史人文风貌一一展开。“鱼米之乡”“花果之乡”、民国林其蓉手绘《闽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图》、民国《闽侯县志》侯官地图局部、昙石山文化遗址——天山马岭江厝埕、怀安窑古渡、洪塘古渡、湾边古渡、建新历史上73名进士、历代文人墨客在建新风景名胜地留下的诗篇等,让人目不暇接。

  台屿馆内容同样精彩。“鱼米之乡”“崇理尚义”“文物荟萃”“乡俗古朴”等单元,充分展示了台屿村的“前世今生”。由于湾边山柑橘的选景点缘故,展馆里还贴有电影《闽江橘子红》的海报和剧照。

  1个小时的探馆,记者对建新和台屿的“前世今生”有了直观认识。“在这里见到了很多以前自己使用过的东西,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村镇历史,更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变。”横龙村村民陈依伯说。

  守住根脉 留住乡愁

  “这是天山马岭江厝埕的图片,说明建新地区是昙石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福建博物院副院长龚张念指着馆内展示的图片告诉记者,建新依山吻江,自古水陆通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厚的资源。有“螃蟹穴”之说的台屿老村有着890年历史,节俗文化独特,还保留了10多座从明代到民国的特色传统民居。

  说起建馆缘由,江必达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建新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0年以来,为了办好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包含中截、横龙等6个自然村的台屿片区及周边启动了征迁工作,涉迁面积4800多亩,涉迁户1万多户。经过几年发展,昔日的旧村庄已变成现代化城区。

  如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和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仓山区在做好古厝文章、守住根脉留住乡愁上动起了脑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我们年初筹备建设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发挥基础教育功能,守住根脉留住乡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新镇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博物馆几易设计稿,并于7月进场施工,9月底建成,“博物馆建设得到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里面陈列的很多老物件都是村民捐献的。”

  建新台屿乡村博物馆免费开放。接下来,建新镇将不断完善馆内陈设物品,通过设置宣传品等举措,让更多的人了解建新、了解仓山。

【责任编辑:柯美材】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