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键词”解码侨乡泉州发展
中新社福州9月9日电 (记者 龙敏)相较于省会城市福州市和经济特区厦门市,泉州市名气稍逊,GDP却已经连续20年领跑福建。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18年,泉州市GDP达8468亿元(人民币,下同),占福建省23.7%。
说起泉州的历史和现在,泉州市委书记康涛近日在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时用“海丝”城市、“晋江经验”、爱拼敢赢三个“关键词”解码泉州发展。
在康涛看来,泉州发展得益于其“海丝”城市的身份。
泉州古称“刺桐”,曾经是10到14世纪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商贸中心、“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被誉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之一。
作为“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的富集区,泉州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获评首批“东亚文化之都”。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泉州主动融入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先行区。
目前,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保持紧密的经贸合作,相关贸易额占该市贸易总额近一半。泉州市市长王永礼表示,该市将打造“海丝”综合交通、“海丝”经贸合作、“海丝”文化交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的重要门户城市。
第二个关键词是“晋江经验”。康涛认为,“晋江经验”是泉州发展的制胜法宝。
新中国成立时,泉州工业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又地处海防前线,投资少,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蕴藏在侨乡大地的商品经济意识被唤醒。一批农民“卷起裤管,洗脚上岸”,从“三来一补”起步,做起“小商品,大市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民营经济迅速成长。
1984年,泉州诞生了福建省首个亿元镇——陈埭镇,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当时,福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泉州素有亲帮亲、邻带邻、抱团发展的传统,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一县为主、多县分布、成龙配套的产业集群。
从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到制造业大市,泉州2018年工业规模达1.82万亿元,约占福建省三分之一,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七个(产值)千亿(元)产业集群,累计上市企业104家、获评中国驰名商标159枚。
从“乡镇企业一枝花”到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泉州已有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多次进入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爱拼敢赢,则是泉州发展的第三个关键词。康涛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这么一股精神在泉州。
过去,受困于人稠地狭,泉州“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泉州人下南洋、讨生活、闯世界,泉州成为中国著名侨乡。泉州籍华侨华人现约有950万人,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侨居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泉州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康涛表示,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泉州面对起步条件差,输人不输阵;面对创业坎坷,输赢笑笑,充满韧性。
据官方披露,泉州市1949年GDP为1.33亿元,1978年人均GDP排在福建省末位;到2018年,GDP占福建省2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和四成。
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到小康富裕,映射了泉州人的爱拼敢赢,也展现了泉州的历史性进步和变化。
- 【转型升级 一线城市调研行】泉州篇(上):韧劲抗风浪(2019-09-09 08:08:13)
- 泉州:稳中求进搏风浪(2019-09-08 15:30:18)
- 看泉州·扎根强基促转型(2019-09-08 10:27:27)
- 弘扬“晋江经验” 泉州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09-05 23:36:25)
- 国内最大3D打印桥在泉州完成吊装(2019-09-05 11:44:24)
- 泉州火车站交通建设新进展 900个地下停车位将启用(2019-09-05 10:53:55)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