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龙海田头村做好“治水”文章 好生态成了“聚宝盆”

2019-08-14 08:26:21  来源:福建日报
  

  从河道污染到生态宜居,再到创业致富,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做好“治水”文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具有水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总书记给寿宁下党乡乡亲们的回信,深深触动了我们。我们要把总书记的嘱托化为不竭动力,走出具有水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龙海市浮宫镇田头村党委书记郭水发说。

  田头村是出了名的水乡,村内河流交错,碧波涟涟,拥有6.5公里河道。白对虾养殖是传统产业,全村有近5000亩虾塘。

  村民郭顺利养南美白对虾有十几个年头了。南美白对虾肉质鲜美,经济效益好,但不好养。“白对虾的生活环境必须是天然河水,且对水质有着严苛的要求。”他说,如果水质达不到标准,虾很难存活。

  5年前,村民沿水系两侧圈建猪圈、虾塘、蘑菇房等,致使河道淤积,附近的虾农苦不堪言。“废塑料厂、养猪场、加工螃蟹壳的作坊和生活污水,都是污染的源头。”郭水发摇了摇头,那样的水环境怎么养白对虾?

  竭泽而渔,还是与水共生?田头村人开始反思。

  “田头村水系发达,应该把水的文章做足、做好。”浮宫镇党委书记陈跃洋说,2014年起,在省水利部门帮助下,田头村设计了水利整治方案,并获得资金方面的有力扶持。

  “河道整治,还得发动群众。党员带头清猪圈、拆茅厕、腾土地、捐款物,村里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带着村民们到外地参观学习,看看生态乡村到底长啥样。”郭水发说,回来后,村民们坐不住了,主动投工投劳,完成河道清淤,还将沿河7000多平方米的猪圈和菇房拆除了。乡村创建资金中有三分之一,接近600万元是村民捐赠的。污水排放口被堵上了,污染环境的养殖户也都被依法取缔,从源头上掐断了污染源。

  通过截污治水、清淤植绿,河道变清了,虾苗可以直接在河水里放养。

  郭顺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水质较差的时候,一亩虾塘一季只能生产300斤左右对虾,一斤虾15元。而今,一亩虾塘一季能产1000斤左右对虾,一斤虾能卖到40元。按一年3季来算,十亩虾塘跟过去相比,每年增收100多万元。

  “变化太大了。现在,养殖户都自觉地保护这条河。”看到对水质敏感的南美白对虾悠然地在水中遨游,郭顺利的眉头越来越舒展……

  好生态变成“聚宝盆”,富足的生活反过来促进百姓积极参与河流保护、生态建设,守住了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河畅水清之后,村里还按照“闽南古风、生态水乡”定位,大力整治村容村貌。

  “在原有几棵大榕树的基础上,我们在河岸边种植树木花草,形成生态护岸。沿河近70座古厝修缮一新,并修建了闽南传统红砖走道、青石护栏。”陈跃洋举例说,村民郭振发无偿空出一座老宅,建设“归田居”家规祖训宣传基地,里面不仅陈列着“古早味”的闽南器物,还有记录家风家训的书画、雕塑。

  河道兴则乡村兴。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人文景观,使得田头村成为周边村民近郊游的好去处。如今,许多田头人回到了“梦里水乡”,养白对虾、种杨梅、办民宿。田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乡村旅游开发也列入计划中。

  从去年开始,田头村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一起,在村里大社古厝群内共建“田头党校”,每年培训党员500人以上。此外,田头村还与一些影业公司合作建立影视基地,与爱享人生旅游投资公司联手规划旅游项目,引智、引才、引资。

  “从河道污染到生态宜居,再到创业致富,田头村人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下一步,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闽南生态乡村综合体,一期投资5800万元已完成,多措并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带领大伙儿把日子过得更好。”郭水发说。(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龙海田头村做好“治水”文章 好生态成了“聚宝盆”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马春林】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