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头涵养 武夷山时隔55年再次发现蛙类新种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关键地带——
日前,南京林业大学外籍教授凯文等人,在《ZOOTAXA》杂志上发表广义角蟾属一新种——雨神角蟾。该新种发现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系凯文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时意外所获,此后历经两年的搜寻和标本采集,最终鉴定得名。
武夷山凭借丰富的物种、优良的遗传、多样的生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篇章,生态科研也迎来了更多可能性。
时隔55年再次发现蛙类新种
凯文是两栖、爬行研究领域的专家,与雨神角蟾结缘,是一次意外之喜。
2014年6月14日,凯文一行人来到武夷山桐木关挂墩村开展野外动物调查。其间,他捕获一只难以辨别出物种的蛙类。“起初,我们认为它是挂墩角蟾,拍照后便放生了。”事后检查照片细节时,凯文发现这只蛙明显区别于挂墩角蟾,“挂墩角蟾的背部纹理呈‘X’型,它的则接近‘Y’型,且看起来比较胖、较短,鸣叫频次要低得多。”
凯文求教我国专家,但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这可能是个新物种!
“当时我极度懊悔,一个潜在的新种竟被忽视了。”次年6月,凯文重返武夷山,希望再度邂逅失之交臂的新物种。第一天,没有收获;第二天,无功而返……直到第六天的雨夜,倍感沮丧的凯文才又发现了两只个体。他用“狂喜”来形容彼时的心情。此后的一年间,凯文团队相继收集到20多只标本,并启动新物种鉴定工作。
“发现一个两栖或爬行动物新种是极其困难的。在美国,大约每10年才能发现一个两爬新种;放眼中国,每年大约可以发现10多种两爬新种,但必须基于对研究区域的充分了解,以及长期、持续的野外调查经验。”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阮宏华表示,雨神角蟾的发现极具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而此时,距离武夷山区上一次发现蛙类新种——武夷湍蛙,已过去整整55年。
“武夷山环境优美,以至于我想成为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里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还有大量在武夷山栖息的两栖、爬行类动物,我至今还没有调查到。”凯文说,他对下一次武夷之行早已迫不及待。
好生态为科研创造土壤
在武夷山,发现新物种并非新鲜事。
不久前,福建本土植物考察队在国际期刊《Phytotaxa》发表天麻属新种——发现于武夷山的福建天麻。由此,福建兰科植物再添新员。而在昆虫领域,过去百年间,当地发现的新种超过800个。
优良的生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新物种的发现,提供了可能。
“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保留有2.9万公顷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包含了我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主任李庆晞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地区化身地理演变过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难所”,成为公认的“东南植物宝库”“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
来自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当地已查明的物种总数超过1.1万个。作为福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武夷山去年的生态系统实物量与价值量总值为2219.9亿元。
在武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西方传教士的探秘之旅。
在大山深处的挂墩村,至今保存着一处古教堂遗址。1872年,法国传教士一边在此布道,一边进行生物科学考察。数百年间,挂墩村出产的脊椎动物标本超过50种。以之命名的物种不在少数,挂墩鸦雀、挂墩角蟾、挂墩鳞毛蕨等广为人知。
新中国成立之后,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真正实现由本土科学家当家作主。
1979年,武夷山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挂牌成立。同年,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工作者组成综合考察队,在武夷山地区开展科考活动,进行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以及昆虫调查。
“这次科考前后历时十年,采集各类标本100多万号,发现了一批新科、新属、新种。”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程文舟说,此次科考摸清了武夷山自然资源的家底,填补了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白。
2010年,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上线。作为全国首个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它实现了90%以上的已知物种信息的采集建库,建立了完整的武夷山物种多样性数据库,为当地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公园视角下的生态科研
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纳入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武夷山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我们正在努力将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系统修复、生态价值实现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程文舟表示,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为武夷山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也为当地生态科研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将构筑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国家公园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共谋绿色发展”。
“我们大力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与文化资源科学研究、监测,不断改善科研监测基础设施,构建科研监测指标体系,提升科研监测水平。”李庆晞表示,去年以来,黄岗山、挂墩等地累计共拍摄照片和视频约8000份,记录有鬣羚、赤麂、毛冠鹿等8种哺乳动物,黄腹角雉、白鹇、勺鸡等7种鸟类。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先后与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泛开展各项科研监测活动。
未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科研工作则将更加关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课题,聚焦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产业、关注民生。”程文舟说,在武夷山地区,毛竹、茶叶等产业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旅游等新业态方兴未艾,但不可避免地对生态产生影响,“我们将深入研究原住民、茶产业、旅游业等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影响,对茶山茶园种植规模、环境影响适宜性进行科学认证和评估,并制定管控标准和措施”。
当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正与武夷学院合作申报《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申报《武夷山国家公园茶叶种植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这些课题将有助于生态保护与产业、民生互馈发展,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更多实现路径。(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黄海)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