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无土栽培:从科技展示到产业化实践

2019-03-21 08:27:54  来源:福建日报
  

无土栽培:从科技展示到产业化实践

刚刚采收的无土栽培番茄鲜果。

  核心提示:

  本期助村关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与福州新农人联合开展的番茄无土栽培产业化实践。

  无土栽培技术使植物生长过程摆脱了对土壤的依赖,能有效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突破连年重茬带来的土壤连作障碍。

  同时,无土栽培以基质或水作为载体,通过人工调配的营养液供应养分。作物生长过程因此变得更可控,更易实现绿色、高产、优产。

  无土栽培中国化已数十年,技术体系日臻完善。但其产业化水平依然有限。各大农业园区大手笔投入的智能无土栽培展示大棚,是其最主要的应用场景,鲜有规模化产业实践。成本与效益脱节,注定其不够接地气。成本管理是无土栽培实现大规模推广的不二法门。无土栽培要真正在市场上“拥有姓名”,还要突破更多瓶颈。

无土栽培:从科技展示到产业化实践

林琼(左)与合作社成员正在查看无土栽培番茄。

  突破大棚土壤连作障碍

  大规模爆发的青枯病,让李明锥决定从土培转向无土栽培。

  2010年,他所在的长乐李明锥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开辟200多亩农场,引种粉果番茄。连年丰收,效益不俗。但2014年开始爆发的青枯病,让他损失惨重。

  “苗期还看不出异样,第一穗开始结果时,植株便逐渐枯萎。”李明锥说,最严重的年份,部分大棚几乎整棚全军覆没,“也曾试过定植后灌根消毒,但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每亩要多投入1300多元”。

  “经过多年生产,设施大棚土壤容易出现土传病害、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等连作障碍。”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林琼表示,应对连作障碍,传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耕地合理轮作、避免连年重茬,但在设施大棚中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出于成本与效益考量,设施大棚普遍进行周年多茬次使用;大棚设施固定,无法大面积搬迁,又缺乏灌排配套,难以开展水旱轮作”。

  一筹莫展之际,李明锥了解到,同行郑伟在梅花镇栽培的百亩番茄,不仅成功克服了土传病害,还卖出了高价。

  郑伟是长乐金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3年开始从事番茄产销,备受根结线虫病困扰。根结线虫病通常在采摘季节大规模爆发,曾导致其基地减产70%,每亩亏损近3000元。虽将药水深灌至土壤表层40厘米以下可有效缓解此病害,但依然治标不治本,且伴随农残隐患。

  省农科院土肥所开展的椰糠基质栽培番茄技术研究,为郑伟提供了一套全新解决方案。

  无土栽培技术发端于欧美,而后在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国家实现广泛生产应用。国内的无土栽培技术起步较晚,从研究到生产应用历经30多年。根据其栽培过程是否使用固体基质,无土栽培可分为无基质栽培与基质栽培两大类别。公众所熟知的水培蔬菜、雾培蔬菜属于前者;省农科院推广的则是以椰糠为基质的栽培模式。

  “无土栽培条件下,植物生长过程与土壤隔离,可有效避免土传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林琼表示,此外,无土栽培技术可人为调控作物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条件,让按需定制优质农产品成为可能。

  2017年,椰糠基质栽培番茄技术在郑伟家的百亩智能温室大棚落地。第二年,基地规模扩大至120亩,是福州体量最大的番茄无土栽培基地。困扰已久的根结线虫病难题迎刃而解。番茄品质也取得突破。

  2018年3月29日,省农科院组织专家团队对该项目进行现场验收。结论指出,椰糠基质栽培大幅降低番茄青枯病、根结线虫危害;产量较常规土培亩产提高14.1%;鲜果糖度5.8%,高于常规土培;精品果率达到88.4%,高于常规栽培方案。而从最新市场表现来看,无土栽培出的番茄田间收购价在每公斤5.4元至6.4元的区间内浮动,而土培番茄收购价约每公斤5元。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