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和政府、企业无缝对接
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 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是泉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资源。去年,我市全面启动实施人才“港湾计划”,已初步形成系统比较完备的人才成长生态链。与此同时,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各企业也纷纷发力,多措并举招贤纳士,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近日,记者走访了善打人才引育“组合拳”的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泉州装备所”),探究该所如何激活人才内驱力,进而推动人才和政府、企业的无缝对接。
政策支持+平台搭建
科研机构集聚国内外人才
被称为“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器”的泉州装备所,拥有11个科研团队,从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美制造业发达国家一流工科大学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引进160多名科研人员,是福建省“智能制造”领域唯一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国家队”。
引进来的科研人员,如何让他们深扎于泉州?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而泉州装备所在短短几年内却拥有了不少一流人才,该所综合办主任陈巧平说,这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得益于所里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理念。
“人才如何实现价值?做科研项目。”因而,泉州装备所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政府专题技术对接活动、组织技术发布会等方式,让科研人才第一时间了解泉州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当前人才引进情况,从而促进双方更好地对接具体科研项目,最终通过实施推动成果市场化。另一方面,泉州装备所结合海西研究院和泉州市政府的人才支持政策,形成“人才特区”,在收入、项目经费、计划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相对宽松的政策,相当于“一院一策”。“泉州推行的人才‘港湾计划’,不管是力度还是深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有优势。”陈巧平说,不仅如此,台商投资区还制定了专项人才政策,晋江的人才政策也有突破和创新。这样一来,多项利好人才政策的叠加,就更具“磁力效应”。
今年,泉州装备所引进10多名博士,“未来两年,争取科研团队总数达到15个,未来五年内达30个以上,努力形成更强大的人才科研队伍。”他说。
成果市场化成功率高
政企认可促进科研水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过国内航天院所和兵器院所十余个科技项目、于2015年1月被引进到泉州装备所的杨永泰博士,带领团队在泉州大显身手,承接了不少政府、企业项目,通过CAE仿真技术,对机械产品进行仿真设计,改变了泉州传统产业机械设备“傻大笨粗”的现状,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年多来,杨永泰团队为政府、企业设计的成果,市场化成功率很高,“我们的研发设计,既能满足企业需求,也很接近市场”。“很接近市场”,指的是研发团队不直接参与市场,但研发成果给企业后直接投入市场。以南安一家生产汽车底盘零部件的公司为例,“汽车底盘关键部件设计出来后,能先在电脑上把性能评估得清清楚楚,研发成果与真实模型的误差在5%以内,企业就可直接使用,这样可省下不少研发成本和时间。”他说。
作为泉州装备所人才引进的代表之一,杨永泰庆幸来到泉州、成就事业。在这里,他不但感受到浓浓的尊才爱才氛围,更有了广阔的事业平台,他所承接的汽车零部件、道路设施、拉链等科研项目,得到了政府、企业的高度认可。“实现个人价值,这比我拿奖更欣慰,今后我就更有动力研发。”他说。
重视人才引进,更注重人才价值实现。这几年来,泉州装备所围绕地方产业重大需求,组织科研人才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和企业委托开发项目100多项,申请专利180多件,推出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并实现工程应用及产业化,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聚人才与促发展双赢互动。
(记者 吴丽娇)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