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优秀农民工甘立琼:生产一线磨出来的制衣达人
在安踏集团厦门服装生产中心,一提起斐乐车间生产线组长甘立琼,工友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用诸如“努力实干”“认真负责”“热爱创新”之类的词汇评价她。
作为一名从事服装工作30年的老工人,甘立琼始终坚守在制衣生产第一线:她经验丰富,衣服拿在手里看一眼,就能明白整件衣服的制作过程和工序;她热爱创新,带领团队改良工艺、减少工序,为企业节约时间和成本;她关爱团队,用心授业解惑,团结工友,生产线员工节后返厂率超90%。这,也正是她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原因。
坚守一线练就“火眼金睛”
“我是从广州的一个小作坊起步,一步一步当上车工的。”回忆往事,甘立琼记忆犹新。1988年,年仅16岁的她,跟着几名四川广安的老乡,从老家来到广州打工。刚开始,有初中学历的甘立琼被安排做办公室文员。尽管工作相对轻松,但她暗下决心,必须学会一技之长,当车工。
当时,工厂并不缺工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想要正儿八经当学徒并非易事。甘立琼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跑车间,“混”进车工的作业中,偷偷学习。胳膊麻了,腰直不起来,她却不觉得苦。“苦的是遇到
自己琢磨不透的地方,向别人请教常常要看脸色。”甘立琼说,可看到成品出来特别有成就感,觉得一切都值得。
几个月咬着牙坚持下来,渐渐地,甘立琼掌握了每道工序的制作过程,出师了。几年下来,甘立琼成长为基本功扎实的车工。后来,甘立琼先是跳槽到深圳,随后又出国。在奔波辗转的磨炼中,她依然从事服装行业。
2011年3月15日,甘立琼入职安踏集团厦门服装生产中心。这里的环境让她如鱼得水,并迅速成长。其间,她感受到学历的局限,开始拿起课本,边工作边学习。
30年来,甘立琼始终坚守在制衣生产第一线,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看一眼衣服,就能知道制作过程。凭借多年的历练和扎实的技术水平,她也从一名普通的车工晋升为管理人员,担任服装生产线上的组长。
钻研创新节省生产成本
作为斐乐车间生产线的一名组长,甘立琼所负责的小组共有23人。她的工作任务是,当有新款衣服下单时,按照工艺单制作一件样衣,在这个过程中熟悉每道工序的难易度,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工种和技能掌握程度分解工序。此外,小组成员遇到“疑难杂症”时,由她带领、协助解决问题。
然而,甘立琼却坐不住。每天早上8点30分上班,她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岗,或者利用工人下班后的时间,开启机台亲自上阵操作,用碎布块摸索练习,认真研究每道工序,和技术员共同探讨改良工艺。
今年9月,甘立琼的小组生产一款衣服时需要处理拉链毛边。按照惯例,这需要两道工序:首先用刀车把拉链毛边切掉,然后再包上拉链捆条。甘立琼突发奇想,大胆地采用带刀平车的方式一次性地将毛边车过,在切除毛边的同时也上了捆条。“原本第一道工序需要23秒,第二道工序需要27秒,创新改良后,节省了27秒时间。”她说,企业成本也随之降低。
事实上,甘立琼的创新不止于此。10月初,她又对一款衣服拉链的垫封做了工艺改良:以往需要上拉链、压拉链两道工序,如今,按照新办法可直接把拉链折压,两道工序合而为一。
更早前,在生产一款短裤时,甘立琼带领小组大胆创新拉链方式,降低工艺难度。据介绍,这道工序用双针上拉链,节省一道落车袋贴于拉链的工序。按照测算,节约成本1%,节省的工序可应用于每年30万件到50万件的同类款式,在全公司得到推广。
关爱团队节后返厂率超90%
“开衫的条纹要对齐,吃针一定要均匀,吃针不均匀下摆就会有尖角,不平整。”甘立琼所负责的生产小组呈“回”字形,分布在20平方米左右的区域,她每天来回走动指导小组成员。一天下来,她手机“微信运动”App步数统计总会超过1万步。
在“回”字形前方,立着一块白板,每隔一小时甘立琼都要在上面记录下生产组每个成员的工作效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等,这是她用来节约生产时间的一个妙方。“现在员工大部分都是90后,我都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甘立琼说,“我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并告诉大家,只要肯努力,公司就会为你搭平台,给予表彰和奖励。”
工作中是老师,生活中则像亲姐。甘立琼时常关心年轻员工,对他们说的都是掏心窝的话。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她为姐,有心事也喜欢跟她说。
甘立琼还建了一个生产小组微信群,有什么难题大家一起讨论,逢年过节还会发红包哄大家开心。
不少企业每年春节过后会有一个缺工期,但甘立琼的生产组成员返厂率超90%。“比起拿到的那些荣誉称号,这更让我感觉这份工作很值得。”甘立琼说。
(记者 潘抒捷 邓婕 通讯员 卢月)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