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砌筑高手走上竞技场 逾九成是一线农民工(图)
全国砌筑高手走上竞技场,逾九成是一线农民工
“砖家”过招记
一只手拿起一块砖头,用铲刀均匀地抹上一层水泥浆,比划下位置,落定,一挤一压顺手一刮浆……一遍遍重复的动作,看似简单枯燥,却殊不知这是个硬技术活。
选手正在砌筑决赛作品。
“选手砌筑时不仅要拼速度,更拼精度,砖墙的平整度、垂直度、水平规范、整体误差,使用砂浆的饱和度等都要严格控制。”日前,“中建七局杯”砌筑工决赛在郑州举行。这是砌筑工工种首次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立。参加本次决赛的选手90%以上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农民工,几乎所有人都是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走上竞技场。
“砖家”比拼毫米必争
在实操现场,评委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比赛的评分规则十分严格,砌筑时水平灰缝厚度、竖向立缝宽度要求控制在8至12毫米之间,水平缝砂浆饱满度不能低于 80%;勾缝深度要求控制在5毫米,深浅要保持一致。
随着主持人一声令下,参赛队员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尽管都是从全国各个省市层层选拔出来的砌筑高手,但每个人的表情似乎都不轻松。比赛不到半程,不少选手额头上的汗珠已清晰可见。挑砖、测量、切割、抹灰、砌筑、找平、勾缝……一把把瓦刀和各式各样的测量仪器在参赛选手手中不停地翻转、舞动,接着,砖柱、砖墙和各种造型慢慢显出了雏形。
在选手们使用的各类辅助测量仪器中,一种发射蓝光的激光测量仪特别“抢眼”。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砌筑工也要学习多门技能。”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姜文良介绍,砌筑工行业使用这种激光仪器,就是为了更加精准地控制墙体的平整度和垂直度,这也体现了技术工种的精益求精。“通过这样的大赛,我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现、选拔农民工中的大工匠。”
来自江苏的一名选手赛后告诉记者,相比于平时干活,比赛实操要求的技术更全面,没有辅助的小工,选手们除了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设计图纸完成墙体砌筑外,还要独立完成测量、放线、砂浆勾缝、切割和精加工砖等工作。
相差36岁同台竞技
很多人不知道,参加此次大赛的85名选手中年龄最长的54岁,而最年轻的却只有18岁——年龄相差如此悬殊,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全国性砌筑工工种技能大赛。很多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建筑工人,格外珍惜第一次走上国家级技能竞赛平台的机会。
“从业近30年,能到这么大的平台与来自全国的砌筑高手一比高下,非常满足。”49岁的贺硅平说,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赶上了砌筑工大赛的“末班车”。
“砌墙是个体力活,又脏又累,有时干完一天往床上一躺,第二天起床浑身酸痛。”贺硅平说,虽然有人觉得建筑工“苦、脏、累”,但他却觉得行行都能出状元。这些年,老贺不但凭借自考拿了文凭,还顺利通过了建造师资格考试,成了工地上的高级工。
为了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贺硅平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备战。“老贺最终拿了第15名,很不错了。”贺硅平的技术指导燕良胜告诉记者,老贺年龄大,理论基础是短板,但胜在实践能力。
与老贺相比,广东队的彭呈运很年轻,脸上的稚气还没有褪去。这名刚刚18岁的小伙子在广东省选拔赛中以总成绩第二名顺利晋级全国赛。
“小伙子年轻,可技术一点也不嫩。”看了一会儿施工,现场的一名裁判这样评价说,“现在年轻人愿意在这行下苦功夫的不多了。”
30岁的许纪平来自中建七局的一线工地。干砌筑工已经有12个年头的他,在企业和省级比赛中拿了“双第一”顺利晋级全国决赛,在项目部的支持下,许纪平又用了足足两个月的时间备战全国赛。
最终,在全国决赛中,许纪平以理论、实操双优成绩在全国砌筑高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一名,他砌出的砖,每块误差都没有超过1毫米。
高标准办好赛事
我国建筑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线操作人员中85%是农民工,带动了大量关联产业。
目前,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184个工种目录中,砌筑工工种排序仍然是第一,也是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业最常见、最具传统色彩的工种,从业人数达到5400万。虽然收入不算低,但工作强度大、危险程度高、就业环境差、社会地位不高。
“此次将砌筑工工种纳入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提高砌筑工人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很具有现实意义。”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利于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这个层面的技能工匠,增强建筑工人归属感、提高社会地位,进而营造重视技能、崇尚技能的行业氛围和社会环境。
而决赛选择在河南,也与这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农民工大省有关。为了给选手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比赛环境和氛围,作为主要承办单位的中建七局在砂石、泥浆、砖、测量仪器等材料和器材的选择上,花费了大量心思,高标准打造了实操比赛现场,并全程组织了200多人的志愿服务团队。
据了解,本次砌筑工决赛虽然是首次设立,但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和评分规则等方面,完全同世界技能大赛接轨。对获得一定名次的选手,不仅会优先推荐五一劳动奖章,还能晋升技师资格,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中建七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丁建民认为,对于建筑工人而言,获得竞赛荣誉在增加个人成就感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筑工人的社会认同度将越来越高。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李荣桓 段成钢 文/图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