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甲戏发祥地南安岑兜村:“娃娃班”传承百年文化
【解说】高甲戏是极具闽南特色的传统戏剧之一,它以明是非、辨善恶、接地气的戏曲特色,根植于民间百姓当中,深受群众热爱。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福建泉州南安市岑兜村被认定为高甲戏发祥地。9月15日,记者驱车前往岑兜村,深入了解“高甲戏发祥地”的现状。
【解说】据了解,岑兜村自古有“十家九戏”之说,鼎盛时期岑兜村曾有30多个高甲戏剧团,是名副其实的“戏窟”。如今,全村仅剩下一个剧团。
【同期】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 党支部书记 洪安平
因为现在娱乐节目很多,(对传统戏剧的)冲击性很大,现在高甲戏主要是民俗活动(时表演)比较多。我们村最后一个科班(高甲戏演员),已经五十几岁了,从他十几岁到现在,我们村就是断层这么多年了,就是有后继无人的现象。
【解说】2015年,岑兜村在当地小学里办起了高甲戏兴趣班,被大家称为高甲戏的“娃娃班”。“娃娃班”一方面让高甲戏走进校园,另一方面则是从“娃娃抓起”,培养一批高甲戏传承人。走进位于该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南安市高甲戏传习所,20余名小学生正在场地内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挂满了汗水,有时还被一些高难度动作憋得满脸通红。
【同期】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 学生 夏俏俏
星期一和星期日让我们休息,星期二的时候我们来了就要压腿、甩腰,甩完腰要下腰,再打虎跳,再翻前桥,还有蛮子。
【同期】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 老师 林亚加
戏曲的需要基本功,基本功的腰腿、刀枪把式、身段功,就是把孩子的基础先教好。
【解说】据了解,参加高甲戏兴趣班的学生主要为岑兜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二至周五下午放学后,学生们会到“娃娃班”进行一小时的训练,星期六则为全天训练。“娃娃班”的老师林亚加告诉记者,2015年招收了一批学生,三年来有的学生小学毕业离开了“娃娃班”,另有4名学生表现优秀,先后被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南安市高甲戏剧团所招收。
【同期】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 老师 林亚加
我们要尽量培养这些小孩子,(希望)每个人都能成才,尽量培养。因为我们是,下一代的这些、戏曲的快要断绝了,学生也很少很少学这种高甲戏了。我们这种招生对我们社会非常好,对我们这种传承也非常好的。
【解说】记者了解到,目前,“娃娃班”自身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岑兜村本村的孩子来学习的越来越少、外村的孩子路途遥远,“娃娃班”从2015年开办时的五、六十人,到现在的二十余人。加之经费有限,三年来只有林亚加老师一人坚守在班中教学。岑兜村党支部书记洪安平希望“娃娃班”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向社会募集资金,也让孩子们有更多上台表演的机会。
(记者 柯宁 陈龙山 福建泉州报道)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