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说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精准
东南网6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永珍 戴艳梅)新时代、新金融、新科技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速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扩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了业务流程优化与监管可穿透,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我省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取得哪些成绩?本届“6·18”,紧盯金融服务福建高质量发展,各金融机构纷纷展示、推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创新产品。
“大数据,让农民凭借自身的信用‘贷’来真金白银,不仅可分分钟办完贷款,更让普惠金融商业运作可持续。”在19日召开的福建普惠金融成果推介会上,农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陈展红说。
福建山海资源丰富,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但受丘陵地貌限制,农业种养规模都不大,农户小额贷款存在涉及面广、对象分散、笔数多、额度小、工作量大的难题。
福建农行在全国创新推出互联网小额农户贷款产品“快农贷”,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融合金融征信、政务信息、农产品市场交易记录、信用村记录等多方面信息,科学设计信贷授信模型,实现农户贷款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
“目前全省农行‘快农贷’余额46.6亿元,支持约5万户农户。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做传统信贷业务,实现了快、准、惠,有效破解了农户‘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陈展红说。
让数据说话的,还有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的“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
我省海洋资源丰富,2017年,福建省渔业经济总产值294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然而,由于地处台风高发地带,每年夏、秋两季,行踪不定的台风经常给养殖户造成惨重的损失。
为让养殖户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人寿财险福建公司结合福建历史台风数据及造成的影响,推出了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引入现代科技元素,运用“台风路径与约定的保险范围接触,同时台风风速达到约定的标准”即可赔付的原理,做到“触发即赔”。理赔时无需现场逐户查勘,克服了传统水产养殖保险理赔、定损难等难题,避免了与养殖户因赔付标准意见不同而引发的各类争议,同时有效规避了道德风险,提高了保险服务水平和效率。
截至2017年末,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共为福建沿海近1.51万亩养殖面积提供高达2.34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障范围辐射全省近80%的沿海县域。
大数据,也同样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利器”。
在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一方面,是由于小微企业存在资产难核实等问题,加上贷款单笔金额小、频率高,令银行服务成本升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主也怕银行贷款流程复杂麻烦。
建行福建省分行在全国首批开展“小微快贷”试点,通过对小微企业及企业主在该行的金融资产、押品、信用状况、业务办理及外部数据等信息的全面采集和分析,实现对优质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在线申请、实时审批、快捷自助。
上月,福建建行和省税务部门还合力推出了银税直联平台,只要是诚信纳税的纳税人,都可以在建行申请全线上“小微快贷”。至5月末,福建建行“小微快贷”累计支持小微企业23295户、发放贷款金额128.46亿元。
“中小微企业仅需凭借海关数据、纳税数据、账户结算数据、专利权质押、大型产业园区租赁和购置信息,就能向我行申请一定金额的授信额度。”中行福建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6·18”,福建中行正式推出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试点”,为符合试点地区(福州市、泉州市)产业发展规划且信用记录、纳税情况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此举创新和运用大数据分析,打破银行在中小微企业授信上特别强调抵押品的传统思维,用活企业非财务的经营信息,在客户准入、信用审批、贷后管理等环节“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
“综合金融服务大幅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截至5月末,我行累计批复试点方案授信客户148户,信用及类信用授信额度合计约7.43亿元,实际发放贷款5.18亿元,未出现不良贷款。”上述负责人表示。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