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中国应急医疗救援进步写在十年间
央视网消息(新闻1+1):同样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也进行了一场应急救援演练。德阳,十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而这场演练,既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检验在大灾中医疗救援的能力。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进行了一场应急救援演练
事实上,震后十年,如何完善医疗应急救援机制,一直是重点课题。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我们2008年第一站是分配到绵阳的一个临时医院去,我们四十几个人在这个医院,说是临时医院,实际上是这个空的,医院的壳,里边有100多个伤员在里面;但是呢,医院的所有的设施都没有的,包括拍X光,连抽血的地方,医疗的设施都没有。
汶川地震救援时医疗应急救援机制的不完善让医疗专家历历在目
刘中民,上海东方医院院长,2008年他五十一岁,是外科一线专家;汶川地震,他放弃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迅速赶往救援前线。而当时,救援工具缺少,救援人员专业水平缺失,甚至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也一直是刘中民十年来最难忘的记忆。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在这种灾难的这种救援,大家的热情很高,但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的培训,实际上是我们没有这种灾难的预防和救援的经验,或者说是意识,更没有这种准备。另外呢,我们很多医生可以看到,有的就是,在个工作岗位上,就拉了件白大衣就走了,有的还穿着高跟鞋,有的穿着塑料鞋,甚至有的连口水都没带。所以到了灾区不是去救灾,而是很快就变成灾民。
专业救援人员的缺失让刘中民看到救灾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性
地震后的第四个月,刘中民就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中国首个灾难医学系。在他看来,专业人员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也是汶川地震留下的极宝贵经验。2016年,上海市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立,这也成为我国首批经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建立这个灾难应对的体系;第二个我们要有灾难救援的专业的人员,包括有专业的医院和队伍;第三个要让民众要普遍掌握灾难逃生和自救、互救的这样一些知识。
汶川地震后,医疗应急救援机制在不断搭建。就在今年5月5日,由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四川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正式通过了世卫组织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三支国际化的专业医疗应急救援团队。与之前相比,这支队伍专业水平更高、技术能力更强,甚至被世卫组织列为标杆。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第三支国家也希望把这个队伍建成世界上最高级别的队伍。有了这支队伍以后,通过这样集中训练和对于后勤装备的配制,他们可以更好地或者更加有效地能够到达灾区或者灾区建立起一个战地医院,提高救治的效率。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关注灾难医学领域,也不再认为它是一支不划算的“队伍”,而这,对于未来的灾难应急,也必将发挥作用。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我们短版一直是很明显的,我们这个梯度救援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要根据灾难发生的规模、地域的特点包括当地救援能力,要考虑进行建设救援机制。最重要实际上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县医院救援能力的建设不够。
白岩松:正是在汶川地震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9年在王一镗院士的挑头下,刘忠民院长参与其中,中国有了第一本灾难医学的书。后来就成为一个学科,包括成立灾难应急的这样一个学会,在医学领域方面包括它是一个大的联盟,不仅有刘忠民去挑头,向这个武警总医院的急救中心主任王立祥也成为秘书长等等,大家都合作到了一起,今年变成一种更大的联盟。这就是对了,包括今年在开年会的时候,像四川省的副省长,卫建委的应急司的司长等等包括国际的专家都到这儿因为应急必须是一种立体的状况。
接下来呢我们继续连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武建军。武老师您怎么看待在应急医学这方面这十年我们向前走的这样的一个路径?
武建军:应急医学它的提高它的进步,除了医疗救援本身的专业技术进步,还有医疗救援和其他灾害救援的专业化之间的衔接,以及其他专业这个救援的进步,从几个方面都在进步。其实我本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也是通过媒体,包括您前几天在四川的那个报告了解到这些方面的这个进步,总的来说我认为是几个不同专业救援之间结合的进步,这个非常关键。
白岩松:另外您怎么看待可能是比如说十年前的时候突然暴露出我们这样的一个短板,我们很多东西是没有的,现在这十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但是如果未来十年我们说不仅仅要满足于好了,必须是国际一流您觉得十年够吗?
武建军:十年我觉得应该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应该说按照现在的速度我觉得十年也是够的,主要在于我们救援力量的体系的进一步的搭建。当然我们不能只靠数量来解决,同时要有这种统筹规划队伍,救援力量的协调,这包括救援的意识,自救互救的能力等等方面的这个提高,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由于救援过度救援,救援力量不足同时的问题,需要通过应急响应,信息的及时的提供来解决。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