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十八大后“打虎通报”三大变化 背后有何深意?
从“结果通报”到“过程通报”,从“纪法分开”到“纪法贯通”,从发布“有规律”到“无规律”——
细数“打虎通报”变化 倾听反腐铿锵足音
4月1日晚,贵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长王晓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关注的一个重点便在于,国家监委组建并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后,体现在“打虎通报”上的重大变化。
细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打虎通报”,类似的变化并不鲜见,而与十八大以前相比则更为明显。变化背后,自有深意。
从“完成时”到“进行时”
——时机之变提升透明度公信力
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党的十八大前,除陈希同、薄熙来等特例外,中管干部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一般不发布消息,待调查完毕、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后才予以公开披露。
以1998年到2008年这一时间段为例,十年间,除成克杰、陈良宇、田凤山等在组织调查期间以不同形式披露外,其他人均在组织调查完毕后方予通报,是“结果通报”而非“过程通报”,是“完成时”而非“进行时”。例如,2002年8月15日通报,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被开除党籍和公职;2003年8月9日通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程维高因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
党的十八大后,“打虎”信息发布开启新模式。自“首虎”李春城开始,接受组织审查(组织调查)期间即发布消息,在审查完毕、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后再次予以通报。国家监委组建并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后,亦是及时发布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情况。
记者注意到,对李春城落马消息的发布,采用的是“据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证实”口吻。从2013年5月12日对刘铁男的通报开始,不再采用“证实”口吻,而是直接采用从中央纪委获悉的一句话新闻发布。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线、成为“打虎”信息发布主渠道后,主动发声的态度进一步彰显。
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看来,一立案审查即公开,让外界及时了解纪律审查情况,进一步提升了惩治腐败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拉近了纪检监察机关与民众的距离。
“这是自信的体现!”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伟东告诉记者,通过及时公开,在为惩治腐败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体现了查办案件的审慎和自信,是提升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以反腐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的生动实践。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