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享创双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特稿之三
香港维多利亚港一隅。本报记者 陈晓星摄
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先生说过一句话:“香港是一个好地方,因本港最大的‘着数’就是有内地作为靠山。”
对于内地来说,香港一直是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是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融资中心。“香港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作出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拨开“赶客”的纷扰可以看到,香港与内地你中有我、休戚与共的关系从未改变,经济的纽带一直牢牢联结。
过去前店后厂
近日,“香江二十年、粤港共辉煌”内地采访团走进香港工业总会,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工业总会副主席郭振华一句“前店后厂”,形象概括了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当时,香港制造业遇到瓶颈,北迁内地获得海阔天空,香港企业得以升级为“总部”,展开研发、融资业务,催生了香港的生产服务业。“后厂”令“前店”成功转型,“前店”令“后厂”成为出口制造基地。
再往前推,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香港的支柱经济转口贸易萎缩,香港于是从转口转为制造,向西方国家出口纺织品、成衣、电子、玩具,走上工业化道路,跃升为亚洲“四小龙”。
在商言商,无论政治观点如何,香港从百年前的渔村成为闪耀世界的“东方之珠”,内地因素是绕不过去的事实。对香港来说,内地是腹地、是市场,现在还是庞大的经济体,是香港经济最重要的“关系人”。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介绍,成立于1900年的中华总商会成为内地“一带一路”工商联盟的始创成员,“我们的定位除了是服务香港的中华总商会,更要是服务全中国的中华总商会,与内地工商团体加强合作。”记者提出内地因素仍然被香港一些人忽视时,蔡冠深说:“那是他们还不了解,还要多做宣传。”
现在携手升级
“过去,香港传统制造业北迁,内地成为香港的红利。现在,香港制造业面临升级,内地对香港制造业发展还有红利吗?”本报记者在香港工业总会提问。
“内地和香港不是竞争关系,是错位发展,是互补的,内地的高速发展就是红利。”郭振华进一步解释说,深圳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东莞的制造能力,给香港的专利资源带来商机,一些传统制造企业也可将密集型生产环节外包给现代化生产企业,对冲生产成本。
香港工业总会科技发展委员会主席谭伟豪说:“制造业转型,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而内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无人能比,这就是香港制造业转型的红利。内地有产品,香港有服务,联合起来实力很强。”
相比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经济放缓,走到转型的瓶颈,但蔡冠深强调香港的优势还在:“建好了需要运营和管理,现在伦敦、墨尔本、斯德格尔摩,还有北京和上海,都有香港铁路公司在运营。香港的国际经验、融资平台、服务业水平,也就是软体实力在国际上都是高水准。”
而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就是由工业导向向服务业导向转化,在这一点上,香港与内地对接,携手升级。
未来互联互通
在广深港铁路西九龙车站建设工地,港铁公司项目发展经理林卫华向记者介绍,通车后由此上车到深圳福田只需14分钟,到广州只需48分钟。香港路政署铁路拓展处处长陈派明介绍,高铁工程将于2018年第三季度完工。在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建设工地,港珠澳大桥香港工程管理处处长李伟彬告诉记者,大桥的香港接线和口岸工程将于2017年年底完成并具备通车条件,建成的旅客通关大楼将是香港最大的通关建筑物。
在烈日下的建筑工地,记者看到的是西九龙车站新地标即将在香港亮相,香港与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即将形成,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前所未有的紧密。郭振华对“香江二十年、粤港共辉煌”采访团的广东记者说:“将来我们都是湾区人。”
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一带一路”建设,都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蔡冠深说:“商会已经有不少会员落户大湾区,有的开了跨境商场。香港可随‘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展开集资、运营业务,发掘更多市场商机。”
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的交流感受多元是常情,正如蔡冠深所说:“有人去了北京很喜欢,称赞北京的文化气息,家里人说空气不好回来吧,也不回来;也有人不习惯(内地)回来了。”但两地的合作是利益所在、发展所在、民生所在。内地是香港发展的“靠山”,香港给内地以“补益”之力。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