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国理政新实践·宁夏篇】精准路径拔“穷根”
新华社银川3月20日电 题:[治国理政新实践·宁夏篇]精准路径拔“穷根”——宁夏脱贫攻坚核心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晓虎 邹欣媛
干部包户帮扶,施工队整修村道,电商扫码“土蜂蜜”,忙碌景象随处入眼。不唱“独角戏”,实现“整体推”;少了“等靠要”,多了“我要富”。宁夏西海固贫困村的喜人变化,让当地精准扶贫奔小康进一步提速。
“多渠道进水” 主动帮扶出新招
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中卫市海原县,以及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人口206.3万,占宁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宁夏3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1.7%。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马万武给肉牛添加饲草(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三月初春,空气清新,红色瓦房格外醒目,水泥小道入户,孩子们在修葺一新的村广场上玩耍戏闹。隆德县联财镇赵楼村74岁老支书赵效杰告诉记者,现在的村貌,跟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全是土坯房、人畜吃水都困难的情形相比,真是想也不敢想。
随着近两年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日前赵楼村有了3家农业合作社,自来水入户,互联网进村,好事接踵而来。“原来忙活一年也难有活钱,现在人均收入达7000多元。”赵效杰说。
缘何赵楼村有此巨变?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纪峥说,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时,一改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将各种扶贫项目与资金打包投放,尝试“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组合出拳,精准发力。
“打包8个部门的1700多万元资金,统一由乡镇负责投入到赵楼村。”联财镇副书记袁亚亚清晰地算起账来,扶贫办500多万,城建局90万,文化局300万,水利局100万,村民院墙砌护等500万……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梁积裕告诉记者,西海固正努力将扶贫开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等捆绑聚焦贫困乡村,仅固原市去年村均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实现整村推进与区域发展互促互进。
“好政策要用好,贫困群众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固原市扶贫办主任陈宇青说,市、县、乡、村以及各部门形成“扶贫智囊团”,一批中青年党员干部也驻扎在贫困村帮助人们脱贫致富。
记者走进海原县西安镇园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镇专职扶贫干部和村两委,正聚在一起讨论新一年的脱贫规划。
“以前脑子没想法,即使有点想法还没干就打退堂鼓了。”村支书何文海说,现在村里来了“扶贫智囊团”,还有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10名党组织带头人和16名致富带头人冲在前面,带领贫困户订单种植小茴香、加入种养合作社,村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 福网推荐
- 闽都大家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