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油纸伞,焕发新生机
缠棉线,刷桐油,油纸伞制作要经过83道工序。
整把伞没有一个金属件
一把遵循古法制作的正宗福州油纸伞,经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等83道工序方可完成,经烈日暴雨而不发泡、不爆裂、不脱骨、不漏水,开合3000多次都不会坏。
有一位老人告诉严磊,早期福州台风天,带着油纸伞出门,哪怕是人被吹离地面,油纸伞捡回来还是完好无损的。
如何才能复兴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严磊开始了拜师学艺之路。
他只身来到闽北毛竹产地,以孙辈身份跟随一个个花甲之年的手艺人,与他们同吃同住,慢慢摸透青山老竹的生长周期,了解整个竹制产业链条的更迭。接下来的两年,他又循着国内产纸伞的地域,深入云南、四川、北京、浙江等地学习这一传统技艺。
“福州油纸伞选材考究,以实心、弹力足、韧性大的闽北青山老竹为伞骨原料。劈条时,做好标记,一把油纸伞只能用同一根竹子做伞骨,不是随意拼的。”严磊说。
古时候,人们制作油纸伞,用头发丝或马鬃做线。现在,则采用尼龙线,韧性极好、耐用。整把伞没有一个金属件,讲究纯天然,非常环保。
严磊介绍说,伞面采用的棉纸由树皮制作而成,非常有韧性,撕的时候会有棉絮状,且无法撕成直线。古代房产证都是用这种棉纸做的。福州油纸伞开合几千次,伞面不裂,这棉纸功不可没。
跟普通纸张一样,棉纸也怕水,所以就需要用到桐油了。
做油纸伞,桐油尤为重要。严磊用电子高科技与篮球培训课程,换来桐油熬制的秘方。然而,早期熬制桐油靠的是经验,没有标准的数据。用老师傅的话说,就是要看冒烟的情况以及拉丝来判断桐油是否熬制到位。而且,桐油味道较重,年轻人不喜欢。怎么办?
为了做出一把“没有味道的油纸伞”,严磊发挥自己的理工专长,改进制作工艺,摸索出标准数据,让老手艺有了新生命。
“把竹子晒干、刮青,做成伞骨架,再一圈一圈缠棉线,一遍一遍刷桐油,做一把油纸伞需要半个多月。”严磊说,油纸伞的伞头状若孩童的头发,很容易磨损,老手艺人通常会选择用发酵后的柿子将其包起来。不过,柿子发酵之后,黏度虽增加了,味道却不好闻。
目前,他正着手恢复改良这项手艺,先将发酵的野生柿子做成胶水,再用胶水去粘,这样就不容易脱胶了。
严磊在教孩子们制作油纸伞。
留住油纸伞下的古典之美
让油纸伞优雅地走进现代生活,抱着这一朴素的想法,严磊痴迷于油纸伞创新,从改制油纸伞灯到提供免费课堂,不断发掘油纸伞的艺术价值。
记者走进位于福州鼓楼区白马路的福伞非遗体验中心,发现他独创的油纸伞灯,薄而不透,是福州油纸伞和软木画的巧妙结合,灯座融入软木画与脱胎漆艺的艺术之美。这个油纸伞灯还可以做吊灯、落地灯,合起来就是一把伞,开启新的家居生活。值得称道的是,这款油纸伞灯还能用手机APP控制,连接音乐,定时关闭,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作为福州油纸伞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严磊希望更多人了解油纸伞、热爱油纸伞文化,合力留住油纸伞下的古典之美。
为此,他坚持每个周末都在福伞非遗体验中心手把手教市民学做油纸伞。他将选竹料与加工的技艺交给加工厂,把伞面的基础绘制交由大众,组合制作的过程通过手作活动分享。
去年起,严磊与福州四中合作,将油纸伞制作以选修课的形式带入课堂。如今,经过一年的教学,学生们已从理论晋级到实践阶段,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油纸伞。
近日,严磊做客省图书馆“匠人匠心·非遗传承”系列活动,并以《油纸伞的制作技艺与背后的故事》为题,与市民分享他的油纸伞之缘。当天,他还带来了15把纸伞,让现场观众一起在伞面上绘制。大伙儿齐上阵,你一笔我一画,不一会儿,美丽的图案就让原本素白色的伞面亮丽了起来。这些纸伞经后期晾干、上油等工艺后,赠送给读者保存留念。
“福州油纸伞兼具艺术和实用价值,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只有大家都用起来,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我希望更多的人来学做油纸伞,也许在他们中间会有人基于此,碰撞出新的想法和技术。”严磊说。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