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宜居宜业品质 城乡民生基础设施这样补短板
福州将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图为已经完工的琴亭湖一期扩容工程(资料图)。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新闻网8月23日讯(福州晚报记者)21日通过的《中共福州市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提出,加快补齐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品质。
推动连片老旧住房改造
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支持,完善房屋征收、安置房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全市112项连片旧屋区(棚户区)改造,重点解决居住条件差、周边环境脏乱差及乱搭乱建等问题。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推进城区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推进鼓楼、台江、仓山、晋安等36个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重点改造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完善消防、防涝、停车、安防、绿化、充电、照明等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推进沿街立面和周边环境整治。
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连片老旧住房改造,持续提升百姓居住水平和城市功能品质。
打造滨海新城民生设施样板
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标准,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同步实施,科学统筹、适度超前发展滨海新城民生社会事业。
全力推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第二轮扩能和二期工程建设,到2020年年旅客吞吐量力争突破2000万人次,年出入境旅客突破300万人次,初步建成海丝门户枢纽机场。
加快轨道交通6号线、滨海新城快线、东南快速通道等建设,推行绿色出行交通模式和场站设施综合开发建设模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框架和高效交通体系。
加快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广海绵城市试点经验,以国内一流标准建设污水管网、垃圾处理、防洪防潮排涝等基础设施。
建设沿海生态防风林带,形成完整生态廊道,构建森林城市体系。
加快推进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综合医院、片区学校、商业服务等高端资源供给水平。
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住房租赁试点,探索构建政府公租房和市场租赁相结合的新格局。
发挥大数据产业优势,探索运用“大数据+”城市治理方式,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提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底前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强化源头截污,推进雨污分流和老旧管网改造,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统筹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市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4%以上、75%以上,所有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系统整治城区黑臭水体问题,遏制外源污染入河,探索建立管养维护长效机制,2017年基本消除四城区42条河道黑臭水体,2020年四城区河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80%以上内河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
提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建筑垃圾消纳和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到2020年城区强制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市县、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强化水系综合治理
持续推进城市内涝防治行动,按照“上截、中疏(蓄)和下排”的水系内涝治理思路,实施江北城区高水高排,加快晋安河、光明港等主通道清障、挖深等工程,增大过流能力。
完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打造城市智慧排涝防涝系统,全面提升主城区排涝能力,确保实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全面完成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建设“六湖三园二池”,提高城市蓄水、滞水、渗水能力和中心城区有效应对暴雨灾害能力。
扎实推进串珠式公园建设,构建滨河绿色生态廊道。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